楠木軒

早期胃癌危險因素有哪些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健康

一、人口學因素:年齡和性別等人口學因素是胃癌的危險因素。隨着年齡增長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也隨之增加我國患者在40歲後發病率明顯上升達到峯值後逐漸緩慢下降30歲以下發病病例較為少見;30歲如胃癌死亡病例很少見40歲以後胃癌死亡明顯增加並隨年齡增長死亡率亦上升。

世界各國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為男性高於女性2008年IARC數據顯示胃癌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8:1男女發病比例在不同國家範圍為(1.1-2.3):1胃癌發病率高的地區男女比值也相對較高。我國按累積發病率和死亡率計算男性約為女性的2倍。男高女低的趨勢並不取決於吸煙差異遺傳因素及其他外源因素(如性激素分泌差異、飲食習慣及行為差異等)的影響可能導致了胃癌分佈的性別差異。

二、生活飲食因素:高鹽飲食:高鹽飲食與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有關日本一項大型前瞻性隨訪研究發現每日攝鹽超過10g明顯增加胃癌發病率且伴感染的萎縮性胃炎患者與胃癌聯繫更明顯。高鹽飲食不僅可直接損傷胃黏膜增加機體對致癌物的易感性而且高鹽食物中含大量硝酸鹽在胃內被還原並與食物中的胺結合後形成亞硝酸胺等N-亞硝基化合物。一項在24個國家39組人羣進行的生態學研究發現男女胃癌死亡率與鈉和硝酸鹽均顯著相關且與鈉的關係較硝酸鹽更強。

1、醃燻煎烤炸食品。此類食品會產生多環芳烴、N-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在冰島、日本、烏拉圭及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多項研究中均顯示出其與胃癌關係密切。不良飲食習慣。

2、不良飲食習慣會導致胃黏膜反覆損傷修復降低胃黏膜的保護作用長期作用可引發癌變。一項Meta分析提示中國人不吃早餐、飲食不規律、用餐速度快、暴飲暴食、吃剩飯剩菜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3、吸煙:多項前瞻性研究發現吸煙與胃癌發生風險呈劑量反應關係胃癌風險隨每日吸煙量及時長的增加而增加且與胃癌的復發和死亡率升高相關飲酒:乙醇可損傷胃黏膜但對胃癌的影響尚無定論且與酒的類別、飲用量及時長相關。

三、感染因素:20世紀90年代IARC、WHO均將劃歸類致癌因子。Meta分析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使胃癌發生風險增加2倍。一項前瞻性研究發現2.9%的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最終進展為胃癌而陰性患者無一例發展為胃癌。12項巢式病例對照研究的彙集分析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陽性人羣中非賁門部胃癌的發病率是陰性人羣的2.97倍。世界人口中雖有20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但不到1%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人口最終發展為胃癌説明幽門螺桿菌感染並非胃癌發生的充分條件胃癌發生是細菌毒力因子與宿主炎性反應相關的遺傳學背景及環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多種幽門螺桿菌毒力因子如毒力基因島(cagA)、空泡毒素(VacA)、部分黏附素和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proteinOMP)參與胃癌發生過程。儘管如此Maastricht共識報告認為目前尚無特殊的細菌毒力因子標誌可用於臨牀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根除將是降低胃癌發病率最有希望的策略。根除H.pylori能否降低胃癌死亡率有效減少萎縮和腸上皮化生以及內鏡下切除早期胃癌後根除幽門螺桿菌能否預防異時癌發生研究結果尚不一致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四、遺傳因素:流行病學資料提示部分胃癌有家族聚集傾向其中遺傳性瀰漫性胃癌(約佔胃癌總數的1%~3%)是由編碼上皮鈣黏蛋白(E-cadherin)的CDH1基因突變引起種系突變攜帶者一生中有80%的概率發生遺傳性浸潤性胃癌。其他家族性疾病中也伴發胃癌發病風險升高如Lynch綜合徵、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因突變明確的遺傳性胃癌比例低散發性胃癌的遺傳因素更受關注。

近年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了瀰漫型胃癌、賁門癌和胃體癌的部分易感位點揭示了胃癌的複雜性及其亞型間遺傳異質性的存在但具體機制和臨牀意義尚待研究。散發性胃癌患者一級親屬的遺傳易感性較高這種遺傳易感性雖難以改變但根除可以消除胃癌發病的重要因素從而提高預防效果。

五、其他因素:地質、飲用水等環境因素可能通過與遺傳背景H.pylori感染、宿主免疫等交互作用影響胃癌的發生。精神心理社會因素(如精神刺激或抑鬱)、免疫因素等可能與胃癌發生有一定關聯是否為確證的危險因素還需進一步研究。人羣對胃癌防治知識的認知度也是影響胃癌早診早治的重要因素。

六、保護因素:水果和蔬菜攝入是胃癌的保護因素。一項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發現相比每日水果蔬菜低攝入組高攝入組的胃癌發生風險降低44%近期有Meta分析顯示攝入膳食纖維與胃癌風險呈負相關食用葱蒜類蔬菜也可減少胃癌發生。關於綠茶與胃癌相關性的Meta分析尚未得出傾向性結論。部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維生素C、類胡蘿蔔素、維生素E及微量元素硒等與胃癌風險呈負相關但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結論尚不統一。食物冷藏技術如冰箱的使用率上升與胃癌風險下降有一定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