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理中湯系列和小建中湯系列之別:小建中更擅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健康

關於中焦虛寒,我們談過理中丸與附子理中丸,其實還有另一大類,就是建中湯系列。其最早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出現,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上症中,無論腹痛、心悸而煩,其病機都為中焦虛寒,肝脾不和。

為針對寒證(脘腹劇烈脹痛,呃逆等)又創立大建中湯,取乾薑、人蔘(理中湯減白朮、甘草)加蜀椒、飴糖。理中丸辨證要點在“滿、吐、利、痛、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小建中湯則重點在於“痛”,即脘腹時作時止疼痛,心悸,面色無華,脈弱,可調和肝脾。大建中湯重點在“因寒而致劇痛”並可降逆止嘔。

蜀椒

除大小建中湯以外,《金匱要略》中還有黃芪建中湯,為小建中湯加黃芪所得,取黃芪補中益氣,故該方功效為,温中補氣,和裏緩急。因加入補氣健脾的黃芪,該方較小建中湯更針對“虛”,即氣虛自汗、少氣懶言、納差等症。

黃芪

時至唐代,孫思邈收錄在《千金翼方》中,有一方劑名為“當歸建中湯”,該方通常為當歸替代飴糖,餘組成和劑量同小建中湯,如果較為虛弱,也可用小建中湯原方加當歸。該方多用於產後虛羸,脘腹隱痛或小腹拘急攣痛等。當歸建中湯因用補血之當歸,故功效偏氣血雙補。

由此可見,建中湯可向補氣、補血、温中、降逆四個方向發展,除黃芪建中湯以外,小建中湯還可以加黃芪、白朮、防風補氣固表(玉屏風建中湯)加人蔘、茯苓、白朮(四君子建中湯)以補中健脾,後世經常用黃芪、當歸加小建中湯,氣血雙補。至於温中,則由小建中湯到大建中湯到理中丸到附子理中丸一脈相承。針對降逆,則由大建中湯到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人蔘、大棗)或吳茱萸湯加乾薑。至於吳茱萸湯原方應用的變證應用,我們下期繼續。

特邀作者: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