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媽媽”變成“媽”,一字之差的稱呼,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變化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健康

剛生完寶寶,我們每天都在盼着孩子可以開口喊爸爸媽媽,有些家長聽到孩子喊自己後,眼淚直接就流出來了,那種激動的心情一直忘不掉。

媽媽這兩個字是大部分寶寶最先會説的,奶聲奶氣的一聲真的會讓自己的心融化。

每次不管多麼疲憊、生氣或者是傷心,一聽到孩子喊自己彷彿就能重新站起來。

從“媽媽”變成“媽”,孩子改變了對自己的稱呼

張女士的兒子剛剛過完5歲生日,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原來越懂事了,張女士感到很欣慰。

可就這兩天兒子的改變讓她有些難過,當時她在廚房做菜,兒子像以前一樣探個小腦袋看,然後很自然的問了一句:媽,今天做的什麼啊?

張女士還楞了一下,感覺只叫一個“媽”字怪怪的,但從那以後兒子對他的稱呼徹底變了。

她的心情很複雜,高興的是兒子好像長大了,難過的是兒子好像慢慢的會不再需要她了。

你的孩子現在還喊你媽媽嗎?

這種情況真的是説到我們家長的心坎裏了,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稱呼的呢?

以前每天都會説媽媽抱抱,媽媽陪我玩,我愛媽媽。但是慢慢長大後,變成“媽,我餓了”、“媽,我不喜歡這件衣服”、“媽你別管我”。

從“媽媽”到“媽”只差了一個字,卻代表了孩子的心理變化。

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心理有什麼變化?

1)孩子長大了,變得更加獨立

孩子是一點點學會説話的,小的時候咿咿呀呀喜歡説很疊詞,喜歡圍在爸爸媽媽身邊,不停的喊。

等到長大後就很少説疊詞了,有時候這種稱呼的改變只是語言習慣的改變。

2)在意別人眼光,不好意思叫媽媽

喊媽媽會給人一種撒嬌的感覺,往往小孩子才比較喜歡撒嬌。

這種稱呼的改變不是少數,而且成年人大部分也是這樣稱呼自己父母的。

當孩子長大後,他接觸的小朋友年齡也在增長,此時他身邊很少會有人稱呼“媽媽”這兩個字,孩子就會感覺只有自己叫“媽媽”有些不好意思。

這種情況男孩子更容易發生在男孩子身上,因為他們長大後更希望自己有“男子漢”的形象。

3)與父母之間有了矛盾或者是隔閡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感覺到與父母疏遠了,比如父母對孩子有打罵,或者是長期沒有見面,這都會讓孩子跟父母之間疏遠。

這時孩子就不會再願意用媽媽這種親近的詞語稱呼父母了,所以平時也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發現孩子突然改變了稱呼,也要反思最近在教育上,有沒有什麼問題。

母愛也是逐漸分離的一個過程

從媽媽到媽看起來只是差了一個字,卻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也是母愛逐漸分離的一個過程。

從嬰兒到成年,孩子從一開始的需要完全被媽媽照顧,到慢慢獨立再到長大後可以照顧媽媽,稱呼改變了,但不代表孩子不愛媽媽了。

他可能會喊我們老媽、親媽、還有些調皮的孩子會叫媽媽的乳名,孩子只是換了個方式稱呼我們。

糰子媽心裏話:

不得不承認,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在一點點的變遠的,孩子最需要我們照顧的嬰兒時期,是最親密的一段時光。

慢慢的孩子不再需要我們的懷抱,不再需要我們照顧,有他自己的生活,家長是在不斷退出的。

你的孩子是從什麼時候改變對你稱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