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廢一個孩子很簡單,別放過任何一個表揚孩子的機會,捧殺就行
家長在表揚上的錯處,是亂捧
魯迅在《罵殺與捧殺》中有一句是:批評家的錯處,是在亂罵與亂捧。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親子教育上。
曾經有一種教育觀點是“不放過任何一個表揚孩子的機會”,哪怕是芝麻大的小事,也要告訴孩子他是最厲害的,這樣孩子就能得到激勵,變得更自信。
孩子4歲認識500個漢字,你表揚他:太聰明瞭,一教就會;孩子畫了一幅畫,你表揚他:寶寶太有藝術天分了,長大一定能成為大畫家;孩子幼兒園回來唱了一首《拔蘿蔔》,你表揚他:寶貝太厲害,這麼難的歌都會唱,記性真好!
這種方法聽上去很簡單,但這種表揚方式卻沒用,還可能有害。
錯誤的表揚方式會摧毀孩子的自信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穆勒和德韋克(《終身成長》一書的作者)就注意到了表揚的心理機制對孩子的影響並對其展開研究。
他們找來了400多名6—8歲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並隨機分成3組。在實驗的第一階段,他們給孩子們準備了與其年齡相符的測題,孩子們的成績都很不錯。但心理學家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來表揚這3組的孩子。
第一組,實驗人員很高興地表揚孩子們:你們都很聰明,一下子答對了這麼多題。第二組,實驗人員只公佈了結果,什麼都沒説。第三組,實驗人員告訴孩子:你們做得都很棒,你們一定平時學識非常努力才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
在實驗的第二個階段,實驗人員準備了兩種不同難度的任務,並告訴所有孩子:題目A難度很大,你們很可能不會做,但你們能從中學到東西;題目B很簡單,應該都能做對,但學不到東西。然後讓孩子們自由選擇。
結果發現,第一組孩子65%選擇了B,第二組孩子只有45%選擇了B,但第三組只有10%的孩子選了B。第一組孩子沒有按人們的設想變得更自信,相反在面對有挑戰的任務時,反而更容易選擇逃避。但同樣是表揚,選擇表揚努力的那組孩子卻更願意去挑戰高難度的任務。
在實驗的第三個階段,實驗人員準備了更難的題目,90%以上的孩子做的都很差。在實驗人員詢問他們,是否喜歡這類型的題目?回去會不會繼續研究?
結果很打臉,第一組85%孩子表示這類題目很什麼意思,自己不會再做,第二組80%以上的孩子卻表示喜歡這類題目,回去後會繼續研究。和其他兩組相比,第三組有更多的孩子願意用額外的時間去研究題目。
在實驗的第四個階段,實驗人員準備了和第一次難度類似的題目,但測驗的結果卻有了明顯差別,第一組孩子的得分明顯低於第二組的孩子,而第三組孩子的得分是最高的。
是什麼造成了三組孩子後期如此大的差異呢?
心理學家穆勒和德韋克提出了三個原因:
1、告訴孩子很聰明,會讓他更害怕失敗。所有在第二輪實驗時,被表揚的孩子在困難的測試面前選擇了逃避。
2、告訴孩子很聰明,等於告訴他天賦異稟,不需要努力。
2、告訴孩子很聰明,如果孩子遭受了失敗,就會更容易被摧毀。因為失敗意味着配不上之前的表揚。
心理學家的研究盲目表揚其實和魯迅文中的亂捧都是我們常説的捧殺,這不是幫孩子建立自信的妙方,而是是導致孩子自大的陷阱。同樣是表揚,表揚孩子的努力比表揚孩子的能力更容易取得正面效果。
好的表揚讓能孩子走向良性循環
表揚孩子的能力,會讓孩子害怕失敗,不敢面對挑戰、產生無力感,我們需要學習的表揚應該是表揚孩子的努力,具體可以分為3種:
1、高效的努力比天分更重要
很多人認為考清華、北大看的是天賦,沒有天賦只有努力是不行的,但他們忽略了努力也包括努力的方法、途徑。人生不是一種短跑,哪怕考不上清北,在持續的高效努力加專注面前,也可以實現超越。馬雲也不是清北畢業的不是嗎
2、表揚要清晰具體,要讓孩子知道她具體好在哪裏
清晰具體的表揚,表明父母沒有敷衍孩子,他們真的真的孩子好在哪裏,並且這種表揚方式會給孩子指明努力的方向,讓孩子增加的他的內在動力。
3、表揚要發在內心,而不是敷衍
家長表揚孩子應該注重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表揚要發自內心,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知道什麼是敷衍,而敷衍會打消孩子的進取心和動力,要自己真的覺得孩子做得很好才行。
心理學上有一個“暗示效應”,指的是人向個體發生的信息,會被個體內化成相應的行為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條件反射。表揚其實就是一種暗示,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可以鼓舞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向孩子做出正確的表揚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