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 篇八:《巨人寶寶大破壞》: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幫助孩子平穩度過“破壞期”
作者:向上有陽光
兒子剛上幼兒園沒幾天,就被班主任各種投訴,説他不僅喜歡推人,喜歡把其他小朋友搭的積木全部推倒,還把老師花了很長時間佈置的學習區的貼紙全撕毀……
我知道我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一樣乖,甚至過於調皮搗蛋,我行我素,不聽指揮,甚至是聽不懂老師的話,給老師造成了很多很多麻煩,也可能會隨時引爆老師的忍耐極限。因為我也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着。
直到我看了由大衞·路斯卡著,布魯斯·英格曼繪的低幼繪本《巨人寶寶大破壞》(適讀年齡:2-6歲)以後,我的心裏有了答案:“愛搞破壞”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面對孩子的破壞期,作為父母和其他養育者,是可以從這本繪本里學習到一些育兒經驗的。
1.孩子需要適當釋放破壞慾
《巨人寶寶大破壞》以幽默、誇張的形式,以及色彩明快的插圖講述了一個巨人寶寶搞破壞的故事。他推翻高山、踏平森林、踢倒房屋和橋樑、坐塌火車站、搖晃雙層巴士、踢翻城堡的圍牆……
繪本獨特的文字排版設計不僅體現了巨人寶寶毫無章法的破壞行為,同時也體現了國王等眾人的慌亂和束手無策。
“推翻了”、“踏平了”、“踢倒了”、“撲通”、“搖晃着”、“踢翻了”等幾個字,不僅放大了,而且還具有節奏感和動感,讓人彷彿看到巨人寶寶就在眼前搞破壞。
“想想辦法”、“我們得想一個辦法”、“派出空軍戰隊”等,讓我們看到一個手足無措又嚴肅的國王。
孩子在看書的過程中不僅看到了曾經的自己,也跟隨着巨人寶寶體驗了一把破壞慾。
2.家長在書中看到自己和孩子
當國王派出無敵大熊時,巨人寶寶前一秒還緊緊地抱着大熊,當所有人都認為他停止破壞的時候,下一秒他就把大熊扔得遠遠的。前一秒還聽到國王喊着“為大熊歡呼”,下一秒就聽到眾人喊“我們完蛋了”。眾人的情緒隨着巨人寶寶的行為跌宕起伏。看到這,我感覺這像極了我們剛誇孩子乖不到一分鐘就立刻自己打臉的情形,讓人忍不住驚歎:“這巨人寶寶不就是我的孩子嗎?”
原來全世界同一個孩子同一個家長啊。
面對巨人寶寶的“進攻”,國王不僅召集大臣開會商討如何平息巨人寶寶的破壞行為,還先後派出了鎧甲騎士、空軍戰隊、無敵大熊,以及地牢裏最嚇人的骷髏惡龍迎戰巨人寶寶。
看到這裏,我彷彿看到了我們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破壞行為時的做法:威脅、恐嚇。這本質上和書中的國王並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像書中的國王一樣,對巨人寶寶的破壞行為上綱上線,又是開會探討、又是派出鎧甲騎士和空軍戰隊、又是派出骷髏惡龍,目的就是想要強制性地阻止孩子搞破壞。
除此以外,現實中我們有些家長在看到有孩子在搞破壞時還會給孩子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籤,如“壞孩子”、“熊孩子”、“有些孩子骨子裏就是壞的”等,甚至還會指責孩子沒有家教。
然而,這非但不能阻止孩子的破壞行為,甚至還會把一些負面的期待投射給孩子。長期的負面投射會給孩子創造一個負面的現實。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一書裏説:“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堅持不懈地把負面的擔心和評判投射給孩子,就等於在給孩子創造一個負面的現實。再好的孩子,也會被父母長期的負面催眠搞砸。”
3.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善意解讀孩子的行為
孩子是否真的在搞破壞?
不是的。
2-6歲的兒童處於破壞期發展階段,是兒童正常的發展規律,並非孩子壞心眼。
心理學家卡洛斯·皮提亞斯·薩爾瓦指出,孩子的威脅行為或問題行為並非孤立或分散的,而是在具體場景下傳遞出來的一些心理活動信號。
書中的公主總共説了6次“他只是個嬰兒呀”,可是沒有人理會她。
公主問巨人寶寶“你媽媽呢?”巨人寶寶哭了起來。公主又説“我們一起去找媽媽”。當他們在廚房找到媽媽時説“我想,寶寶是餓了”。
當媽媽喂寶寶吃飯,姐姐替他收拾地上的玩具時,世界總算平靜了下來。
與國王的強硬手段不同,公主看懂了巨人寶寶的真實心理需求,不費一兵一卒就平息了巨人寶寶的破壞行動。
在現實的育兒過程中,我們作為養育者,其實最需要像公主這樣的兒童心理學家提醒我們,善意解讀孩子的問題行為,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接納孩子的行為,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幫助孩子平穩度過破壞期。
4.寫在最後:愛、尊重和善意解讀
無論是孩子把雪白的牆畫滿塗鴉,還是將玩具拆得七零八落,作為養育者,控制住自己的手和嘴顯得尤為重要。
最重要的是,對孩子保持善意的解讀,不批評孩子,不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不向孩子投射負能量。
其實孩子愛搞破壞只是孩子的一個正常發展階段,處於破壞期發展階段的孩子,往往喜歡通過搞破壞來探索世界。
永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保有對孩子善意的解讀,愛孩子、尊重規律、接納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平穩度過破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