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激勵孩子去超越,教育孩子豁達大度,能正視自己
當然,幫助孩子克服妒嫉心理,並不能以“人有我有”樣樣滿足作為解決的好辦法。激勵孩子去超越,教育孩子豁達大度、能正視自己,才是“治標治本”的好辦法。-孩子做好事想得到燕燕那樣的表揚,你可以向他講講雷鋒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事蹟,使他樂於助人的思想進入更高的層次。冷最能引起孩子妒嫉心理的莫過於同伴的成功了。
因為青少年的競爭心理較為複雜,多有較強的自尊心,不能忍受已不如人,不能忍受挫折和失敗。行動上易走極端,容易出現病態。若處理不當,後果堪憂,若處理得當,則會成為動力,進步更快。例如:湛湛和煒煒本是一對好朋友,學習上互相幫助,工作上互相支持,是班上的“好搭檔".但在一次考試中,成績一向在湛湛後的煒煒“超前"了,湛湛頓感臉上無光。他不但疏遠了煒煒,還在同學面前對煒煒冷嘲熱諷,使煒煒感到如坐針氈。
班裏的工作沒搞好,湛湛的成績也繼續下降。班主任發現了問題,分別找了兩位同學談心,又找了湛湛的家長反映情況。他們齊心要把孩子的妒忌心化為進取心。他們教育湛湛,好友超過自己,你應該替他高興,冷嘲熱諷是心胸狹窄的表現,自己成績下降,責任在自身,不服輸就更應多找差距,與好友你追我趕,共同前進。
通過教育湛湛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兩位好友和好如初,成績也一齊排在全班的前列。自尊心強,可催人上進,但又會使人因過於愛面子而生妒嫉,因此,引導得好是動力,引導失當就變成阻力了.人們的競爭意識在不斷增強,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活的必然,要讓孩子跟得上時代的要求,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重視對孩子競爭意識的激發和培養時,要防止孩子妒嫉心理的滋長。
我們應該讓孩子懂得,提倡同學間學習上的競爭,目的不是分清誰勝誰負,更不是要突出誰是尖子,而是在於通過競爭,互相促進,提高知識水平和心理素質,使大家都能健康成長,早日成才。我們應該讓孩子在競爭中學會平等待人、珍視友誼、互相推動,而不是爾虞我詐、妒嫉猜疑、互相排斥。對這些真正不聽話的表現,家長就不該聽之任之。
家庭是從整體上來説的,如果事事拘泥於所謂的“自由”,就會變得糾纏不清;如果事事遷就孩子的意願,你也會什麼事也辦不成。你問孩子:“我們去姥姥家好嗎?"孩子回答説:“不。"你就沒理由生氣了。但你説:“今天我們得去看看姥姥。"這就不存在爭辯和不服從的問題。在孩子的行為習慣形成過程中,“制止”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過多的説理有時無濟於事。
做完作業必須收拾好書包再幹別的事,飯前洗手,電源開關不能玩,媽媽午睡時你必須保持安靜…道理顯而易見,説過一次就夠了,老師與孩子糾纏在對這些事的“講道理”中,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並不把你説的道理放在心上。不管你口才如何了得,解釋有多正確,孩子都只會堅持自己的習慣。有些事情只需直接命令:“馬上離開電爐子!"要孩子“聽話",既要適度,又要分清界限。不良的習慣給人生帶來許多不利,妨礙着人的工作和生活;而良好的習慣則會使人終身受益,它往往會在臨事時不知不覺地幫了人的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