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網上黑白顛倒的“噴子”到底是什麼心理?情緒滯後是種什麼體驗?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健康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是噴子嗎,黑白不分強行邏輯的那種?

如果你見此問句,內心即刻就湧出反感,甚至怒氣,那麼80%的可能性,你在網上噴發過情緒,留下過極端激烈的言論。

如果你的內心是否認的,那麼或許多數情況下,你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表達。

如果,你對此問句根本無感,那麼顯然你值得被恭喜。因為,可推論出的是,你所處的環境以及信息流,相對而言是較為理性、規範、全面的。

耳濡目染之下,你變得冷靜沉穩,不會在信息流刷入眼簾的第一秒,就被標題信息帶出偏見與情緒。客觀、冷靜思考後再下結論,情緒滯後是一個理性社會人必然具備的特徵。

顯然,以上所言,並無任何道理。

我們只是從自我經驗和感覺出發,對他人的反應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與歸納而已。

如果你感覺到同頻共鳴,那麼還蠻幸運的。如果根本一個都沒罰中,那麼也沒關係,説明你很特別,常人那些認知與感觸,並不在你的感性範疇之內,你可能屬於,20%塔尖思維?

不做任何揣測的看問題,不帶任何情緒的思考,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大腦進化的目的,不是為了更聰明,而是為了活下來。所以,能不動腦就不動腦的“最省力原則”,是蜥蜴腦(爬行腦)最擅長也最為本質的反應。

對於手機裏安裝了無數APP的普通互聯網民來説,APP推送給我什麼,我就會知道些什麼。通常情況下這種“知道”,往往只是知道卻並不一定是對事實全貌的確證知曉。

因為,一方面,信息增量會帶來更寬廣的視角,也會使大腦分析能力過載容易出現Bug。

另一方面,有限的知識容量,有限的認知層級,有限的思考範疇以及自身所處的階層範圍信息質量,都會從方方面面,影響人們對信息的吸收與理解。

而從心理學層面看待問題,我們會非常認同心理學上流傳久遠的那句話:你知道的,只是你想知道的。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人們總是會看見,自己想看到的東西。

顯然,心理學家們的意思是:人們所能“看見與理解”的,並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貌,而是人的自我意識偏向。所以,人們所看到的,始終只是這個龐雜世界的一部分。

在持有認識調論的心理學家們看來,當人們在接收到信息的那一刻,情緒反應就產生了。這種情緒反應,是建立在當事人的學歷、知識結構、社會視野、個人價值觀和世界觀基礎上的。

簡單説,就是一個人的社會角色與地位,以及他所從屬的社會階層,決定了他會做出何種反應與反饋。所以,問題來了:當個體信念與客觀現實不一致的時候,你猜人們會怎麼做?

顯然,人們總是保持着一股強烈的動力,那就是讓自我信念與現實一致(且這個過程是不自覺的生理行為)。而要做到這一點,有兩種方法可以辦到:

1. 改變信念,使其與現實一致;

2. 改變現實,使其與信念一致;

美國國家院士,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比起改變個體信念去適應現狀,人們更願意扭曲/拒絕新現實,從而使其與自己的舊信念一致。

所以,從這一生物心理學角度來説,喜歡在網上胡亂噴撒個人謬論的人,罔顧客觀事實、公序良俗的人,普遍都執着於自我舊信念,並生活在這種舊信念中。他們最為擅長的,就是以個體體驗與經驗出發,去評論和認知社會事件與其他人。

他/她的視角最為奇特之處就在於:與一切被社會廣泛認可的道德認知背道而馳,看問題永遠站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以自己的狹隘、偏見去理解他人和社會現象,進而得出空洞且情緒化的結論。

如果説這一類羣體,尚且有一些個體經驗作為評論與亂噴依據的話,另外一部分被大家公認的“噴子”,則是為了噴而噴的,社會低端羣體。

這一部分羣體的最大特徵在於:以身體滿足為第一大滿足,以釋放情緒為最根本目的。他們的反應力以及反應狀態,約略等於巴甫洛夫進行反射實驗的那隻動物:你投餵給他們什麼樣的情緒和價值觀,他們就做出什麼樣的情緒反應,並接受被投餵的價值觀。

客觀地講,我們關注到什麼信息,往往來自於我們的潛在需求,以及前文所説的“自我證實傾向”。當個體覺得需要某事某物,或認為某種觀念正確時,個體就會傾向於在現實中尋找這種東西。

但這種自我證實的傾向以及由此而來的行為,已經被證明了是人類的一種生理偏見和思維錯誤。它不僅不客觀,而且容易讓人走火入魔。

比如,人們經常説“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這話的真實邏輯意圖是:有所堅持,必然有所收穫。而且正確的、依據客觀規律的行動和堅持,才會帶來收穫;相反,設若罔顧客觀條件,盲目下苦功夫,不僅堅持越久越沒結果,人還會陷入一種低谷中出不來,最終南轅北轍。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都喜歡這兩句話,但卻是拋開對客觀事實的分析與考量,僅憑意念去單方面求證。即:凡事只看對自己有利的一面,只認可自己的人和環境,而回避甚至看不見那些對自我信念不利的一面。

單一認知下的決策會全面嗎?會有效指導行動並獲得成功嗎?顯然不能。

一個不以客觀理性態度認知事件全貌的人,決然得不出正確的結果,而只會在錯誤而片面的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回到我們的話題,為什麼網上會有那麼多黑白顛倒的噴子?他們到底是什麼心理?

能夠注意到這些噴子,可能是無意間接觸到而已;但假設若經常遇見這種噴子,總是跟這些噴子打交道,那麼我們也許應該好好反省或自問一下:

· 當下,我是處在一種什麼樣的環境裏的?

· 為什麼我會與一些黑白顛倒的人為伍?

· 與其分析他們的內心為什麼如此骯髒陰暗,為什麼我不去做些什麼,脱離這種環境,與這一類人和環境永久保持距離?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inciarelli A., Salamin H., Polychroniou A., Mohammadi G., Origlia A. (2012) From Nonverbal Cues to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