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玉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深遠的影響。
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裏,
不同的年齡階段,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
如果父母不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發展規律,
則很容易讓孩子中途掉隊。
那麼,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你為他所付出的,是他需要或是喜歡的嗎?
如果你仍然迷茫,
不妨來看看人民日報的九張圖片,
分析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特點和教育方法,
絕對能幫到孩子的成長。
播種行為,收穫習慣
著名教育家培根曾説:
教育其實是一種早期的習慣培養。
一二年級的一個重要任務,
那便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怎麼做?
心理學研究表明:
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第1-7天,
需要刻意提醒孩子去改變,
幫助孩子面對不舒服、不適應的感覺。
第2個階段是第7-21天左右,
孩子已經開始適應不習慣的感覺。
第三個階段是21-90天左右,
是“習慣的穩定期”,
孩子已經能夠自覺去完成任務。
過了這三個階段,
習慣就會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
好習慣養成得越多,
一個人的能力就越強。
求知慾和好奇心
讓孩子的學習更加主動
三、四年級的孩子,
開始有了探索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不再滿足於“老師讓學什麼,就學什麼”的狀態,
而是積極地思考學習的意義,
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去探索。
理想的種子一旦在孩子心中生根,
就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而且這種動力會持續到他們的理想實現為止。
聰明的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機,
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孩子真正的熱愛所在。
也許是一種技能,
也許是某個明星,
不管是什麼,
都別輕易打擊和否定孩子的熱愛,
而是以它們為引子,
激發孩子樹立人生的目標,
點燃心中的鬥志。
與優秀的夥伴同行
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會差
五六年級的孩子,
獨立自主意識開始增強,
由依戀父母轉變為依戀同齡夥伴。
在他們心中,
父母的話可以不聽,
同伴的話卻不能不聽。
在他們看來:
如果被同齡人孤立或排斥,
那是最失敗的事情。
父母要坦然接受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
在孩子不易覺察的地方,
默默關注他們的生活,
尤其是關注孩子結交的朋友。
先賢孔子曾説過,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鼓勵孩子結交善良、正直、博學的朋友,
與優秀的夥伴同行,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會差。
先“親子”,再“教育”
剛升入初中,日漸繁重的課業負擔,
突然改變的周圍環境,
都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不適感。
這個階段的孩子,
既渴望擺脱父母的束縛,
又很需要父母的幫助。
在這個階段,
父母可以用“巧妙”的方式,
去關注孩子的成長。
有個女孩,剛上初中的時候,
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和教學形式,
成績一下子退了一大截。
當老師的母親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於是,她寫了一封信,
放在女兒的書桌上。
信裏肯定了女兒生活中的點點小進步,
列舉了女兒身上的種種優點,
鼓勵她不要因為暫時的退步而灰心,
並告訴她,自己隨時做好“傾聽”的準備,
希望她有什麼困難和迷茫,都能主動告訴自己。
母女倆很快就合力解開了這個難題,
女孩的成績提升上來了,
笑容也多了起來。
進入初中的孩子,
性格會變得更加敏感。
所以,這個階段,
好的親子教育,
一定是先“親子”,
然後再“教育”。
讓孩子“贏一次”
教育界通常把初二這一階段稱之為“危險期”,
身體的迅速發展發育,
以及青春期轉變劇烈的心理需求,
會讓孩子的心理發展極不穩定。
孩子就像一個“隨時會引爆的炸彈”,
有時候,
一句無心的話就能惹得他們勃然大怒,
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又能讓他們情緒崩潰。
這個階段,
如果父母一味地壓制孩子,
強勢地干預孩子的生活,
那將會是一場“兩敗俱傷”的親子戰爭。
一位心理學家説: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
和父母都有一戰,
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
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父母學會適當地和孩子示弱,
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尊重,
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智慧,
只有讓孩子打敗父母一次,
孩子才能真正成年。
會休息,也是會學習
有一位北大學霸,
曾經分享過這麼一件趣事:
初三時,每天回家,
他條件反射地拿起作業要做時,
母親都會捧出各種自制小零食來“誘惑”他,
每次吃完這些小零食,再開始刷題時,
往往效率和正確率都更高。
回想初三這一年,
母親做得最多的事情,
其實就是提醒他休息。
心理學研究認為:
初三的孩子,
心理開始趨向獨立,
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也開始相對穩定。
這個階段,
大部分的孩子,
都已經進入了“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狀態了。
箭弦張弛有度,才能保證最佳的狀態。
高一是個“坎”,得“跳”着過
相比從小學到初中的轉變,
初中到高中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教育學認為:
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整體呈現“5增”趨勢,
即知識量增大、理論性增強、系統性增強、綜合性增強、能力要求增加。
然而,這個年齡的孩子,
情感卻變得更加內斂,
導致與父母的溝通更加困難。
怎麼辦呢?
試着和孩子聊些輕鬆愉悦的話題,
什麼都能聊,就是先別聊學習。
只要孩子願意跟你聊天,
你就能清楚孩子的心理狀態,
慢慢地,
孩子就會主動告訴你學習上的困惑,
這個時候,再來為孩子出謀劃策,
孩子感受到的,
就是幫助支持,而非壓力了。
打敗孤獨和焦慮
有研究發現,
高二是高中階段戀愛發生率最高時期,
這一年孩子所要承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越來越多,
他們非常需要理解和關心。
這個階段談戀愛,
就是要尋找一種被愛、被重視、被珍惜的感覺。
與其一味否定孩子在青春期特有的情愫,
不如先給足孩子尊重與呵護,
認真傾聽孩子的各種想法、吐槽,
肯定其中的積極部分,
讓孩子在家庭中能夠暢所欲言。
讓孩子在家庭生活裏找到安定感,
也就更能把對異性的好感,
轉化成努力學習、用心生活的動力。
和孩子一起迎接高考
高三這一年,對每位孩子而言,
都是人生最為關鍵的一年。
最重要的,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姆”,
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奔向未來。
一個夫妻恩愛的家庭環境,
會讓孩子倍有安全感;
父母穩定的情緒,樂觀的態度,
會傳遞給孩子無窮的能量。
這個階段,
要讓孩子覺得,
全家人都在與他一起迎戰高考,
無論遇到何種困難,
都有一個堅強的臂膀在支撐他。
那些優秀的孩子背後,
都離不開家長的奮力託舉。
如果你愛孩子,
不僅要疼他,更要懂他。
未來的家長,應該像教育部所倡導的那樣:
充當孩子的心理營養師、學習引領師、人生指導師、習慣監督師、興趣合夥人。
與家長共勉!
—— End ——
作者:黃玉嬌,兒女雙全的85後辣媽,專注婚姻、育兒、情感類文章,讓爸爸媽媽們在育兒路上少走彎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