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小“玩遊戲”和“不玩遊戲”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大,父母要懂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健康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電子產品、網絡遊戲、沉迷成癮…在21世紀的今天,互聯網科技觸手可得,這些事物的存在雖然讓人們的生活方便快捷了許多,但是對於一些家長而言,無異於洪水猛獸。

其中,最讓家長豎起警惕的應該當屬電子遊戲,畢竟很多青少年就是因為沉迷電子遊戲,才會導致成績一落千丈,渾渾噩噩不知進取。

而對於電子遊戲,這幾年引起大眾爭議一直都沒有平息過,特別是在國家體育局發佈了“電子競技”在我國成為了一項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導致對於電子遊戲的評價分為了正反兩大戰營。

一:從小“玩遊戲”和“不玩遊戲”的孩子

大部分家長還是擔心孩子沉迷電子遊戲的,索性就杜絕孩子接觸,這讓我想起了小A和小B 兩個孩子,他們一個從小玩遊戲,另一個從小不玩遊戲,長大後有着以下的差別:

小A從小就很喜歡玩遊戲,而且玩得特別好,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説,是非常有遊戲天賦的。認知能力非常好,智商也高,而他長大後的工作也是和電子遊戲研發相關,收入也不錯,但因為從小就對着電子屏打遊戲,從小到大都帶着近視眼鏡,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

而小B沒有玩遊戲的喜好,在父母的引導教育下,他一直都是中規中矩的,生活習慣方面也比較好,所以沒有近視眼情況的出現,雖然從小到大認知能力一般,可是身體素質條件非常好。畢業以後長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平淡卻安穩。

這一事例對比其實也是給各位家長説,孩子“沉迷”電子遊戲不一定就是沒有前途,畢竟現在涉及到電子信息領域的行業非常盛行,但這從小玩遊戲和不玩遊戲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也是比較大的,家長們需要進行理性的判斷認知。

二:玩遊戲的利與弊

1.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孩子每週玩五個小時左右的遊戲,他們的智力和社交能力以及認知能力會更勝一籌。

在很多家長看來,電子遊戲就是蠶食人精神力的魔爪,其實讓孩子適度的接觸電子遊戲,有益於提高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智力的提升發展。

2.過度成癮影響身心健康

適度的遊戲有利於孩子智力發展,但如果過分的沉迷其中,沒日沒夜腦子裏只想着打遊戲,那不必多説,肯定是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危害。

孩子因為長期注視電子屏,視力會下降,畢竟長時間不運動,身體素質也會下降,也因為把過多時間精力放在打遊戲上面,學業和事業也會荒廢,整個人顯得頹靡不振。

很多家長之所以不想讓孩子接觸電子遊戲,就是因為怕孩子自控能力弱,導致出現沉迷現象,這就需要家長先認識到電子遊戲的利與弊,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因為如果一味的制止抑制,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三:正確看待孩子玩遊戲的行為

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從小就是一個遊戲迷,在12歲的時候,就成功設計出了一款名叫“Blastar”的太空遊戲軟件。

直到現在,他依然是遊戲發燒友,這種狂熱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他“想把人類送上火箭”的奇蹟。

還有眾所周知的扎克伯格,從10歲買了第一台電腦開始,就接觸遊戲。但擁有強烈求知慾的他,並不滿足於在遊戲過程中的打怪升級,而是很快對如何創作一款好玩的遊戲產生了興趣。

而正是那次遊戲編程的探索經歷,讓他獲得了成就感,他開始愛上編程,最終創辦了風靡世界的Facebook……

舉這兩位名人的事例,並不是説我玩電子遊戲是好事兒,而是説遊戲是一把雙刃劍,它本質上沒有過錯,錯的是我們對待它的方式。

為什麼這些大佬們,把玩遊戲玩成了事業,是因為他們不是在“玩”,而是在“探索”,並在探索過程中一步步超越,最終實現了人類的終極夢想。

孩子從沉迷遊戲轉換到對遊戲環節的思考中來,引導孩子探索遊戲背後的設計理念,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我想這才是家長們真正應該做的,所以家長們如果發現了孩子已經接觸到了電子遊戲,最好還是不要採取強制性的制止,而是選擇良性的引導,讓孩子通過適度的玩遊戲,達到智力能力提升的目的。

我是小鹿媽咪,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記錄和分享不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喜歡文章請關注我。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