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愛扔東西是壞習慣,講了不聽很頭疼!三招教你如何引導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健康

連續好幾天的雨,濕濕嗒嗒又陰冷,讓人情緒都有些要發黴了。一聽鄰居佳佳説晚上約着一起吃火鍋,立馬點頭如搗蒜:“哇,火鍋耶,熱氣騰騰地暖胃又暖心~”

七點左右,我拎着些菜如約而來。一進門,就看見佳佳在客廳裏氣呼呼地對着一歲多點的兒子大聲呵斥。

佳佳:“媽媽剛剛把你的東西收拾好,你又開始扔!你看看整個客廳,沙發上,地上,都是你的玩具!我説幾次了?東西要收好,要放回原位!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你是故意搗亂的嗎?”

可憐的小寶貝,委屈巴巴地站着,愣愣地看着媽媽,一動也不敢動。

佳佳看見我進門後,火氣也收斂了些,喪氣地和我説:

“姐,你看看,這孩子,最近特別愛亂扔東西,怎麼説都不聽。我這脾氣真要爆了!”

“有什麼好生氣的呀!這個時候的寶寶喜歡扔東西很正常呀,這是寶寶認知發展的一個方式呢,也是成長的一種表現,説明寶寶長大了!該高興才是呢,彆氣啦~”我笑着和佳佳解釋到。

看到這裏,許多家長可能和佳佳一樣都是一臉問號:“小寶寶開始愛亂扔東西,明明就是個壞習慣,怎麼還成了好事了?”彆着急,我們今天來和大家好好説道説道這件事。

一、小寶寶為什麼愛亂扔東西?

1、自我意識萌芽

許多家長會發現,當8-12個月的孩子們學會自如地運用手指的時候,他們就表現出十分喜歡扔東西了。有些寶寶可能就會把自己能看到的,能拿到的都會扔一扔。

在這個成人看來有些惱人的行為過程裏,對寶寶卻是很好玩的一件事:他們發現,這個扔東西的遊戲裏,一個動作,能使物體在形態或位置等方面發生變化,而且還會引發爸爸媽媽一連串的反應,這體驗和證明了“我”的力量,是孩子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

2、理解因果關係概念和“物體恆存”原理

不滿一歲的小寶寶可能會樂此不疲地將東西丟下去,也許就為了看你把他們撿起來。——這是嬰兒學習因果關係和自身影響周圍環境能力的重要方式。

而這樣反覆動作的過程中,孩子也將會逐漸明白了“客體永久性”,逐漸瞭解了外部的人和物離開了又回來,不會消失不見。

3、掌握新技能,持續探索世界

1歲多的寶貝愛扔東西,是他們正在通過反覆做同樣的動作來發展自己的新技能:鬆手、放開的手部動作。

這個階段,他們可以更精細地不斷變化扔的動作,觀察物體的墜落軌跡、方式,並注意不同物體落地時的聲音,思考不同事物的性質,增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是他們開始有意地探索世界的表現。

4、發泄情緒/尋求關注

對於2-3歲的寶寶來説,“扔”作為探索的意義,在逐漸縮小。此時,“扔東西”對他們來説,更多的是在表達情緒或者希望得到關注。

畢竟此時的孩子還不能很好的體驗、控制自己的情緒,一言不合可能就會扔扔扔;此外也可能是寶寶在尋求關注,因為寶寶發現,扔的行為能夠立即引起家人的不同的反應,從而吸引到大人的注意。

二、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

1、不過度反應

文章開頭,佳佳明顯反應就十分激烈了。其實,最好是能夠保持淡定,保持一種積極和寬容的態度,理解寶寶的扔物行為。並應該根據月齡和他們丟東西背後的原因來分析對策。

2、順應但不放縱

在寶寶剛剛學會抓、扔動作時,屬於探索為主的行為,在原則和界限範圍內可以順應他們。

也就是説,這個階段,沒有必要制止他們扔東西的行為,你甚至可以試着和孩子一起扔東西,像做遊戲一樣,怎麼開心怎麼來。

最重要的是,在遊戲當中你需要告訴寶寶規則,讓他們知道哪些東西可以扔,哪些不能扔。

當然,遊戲結尾,你還要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玩具。

我後來和佳佳的小寶寶玩了一會,然後我告訴他:“現在天黑了,這些玩具們也累了,我們讓它們一起到箱子裏睡覺吧。”順利地讓孩子把玩具都收到了箱子裏。——在孩子眼裏,所有的玩具都是有生命力的,如果你用孩子們的思維角度來和他們溝通,會更得心應手。

3、引導寶寶正確表達情緒

如果寶寶因為不良情緒而扔東西,父母要和寶寶溝通,瞭解具體原因。

因為感覺到被冷落了,那麼就需要爸爸媽媽多多的陪伴了。

如果是因為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父母要先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理解寶寶的行為並給與安慰;等情緒冷靜後再來複盤,告訴他們扔東西並不是表達情緒的好方法,引導他們用語言進行表達或用更安全的、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宣泄方式,比如拍打枕頭,或者到室外去跑一跑、跳一跳。

總的來説,關於孩子扔東西這件事,看似無目的、甚至有點讓人氣惱的行為,其實是寶寶天性的反應,也是能力和行為養成的必經階段。

我們既不能澆滅他們渴求探索的熱情,也不能讓他們為所欲為。家長正確地理解和引導,才能幫助寶寶更好地成長。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留言~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贊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