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吵架,爸爸去姥姥家住了十幾天,笑壞了媽媽
文:黑豆老末兒
家有青春期兒女,親子之間的爭吵是再正常不過了。一個朋友講了自己家的爸爸和女兒之間一次曾經的爭吵趣事。
説是趣事,是因為這次爭吵充滿了家人間的親情和信任,這次衝突事件的過程給到了家人和聽眾無比的幸福感!
一個普通的日子,父女兩人不知什麼原因,發生了爭吵。爸爸本就不善言談,對女兒平時是愛如掌上明珠,面對寶貝閨女犀利的言辭,爸爸氣憤異常,越是氣憤,越是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女兒,心中縱有千萬理,衝動之下也不是教育的機會,可憋在心裏實在是想打人,可是又捨不得下手(也不見得就是女兒該打)。
火氣憋在心裏,出不去、消不了,怎麼辦?
一氣之下,爸爸收拾了東西,帶着行李出門了,出門前給妻子説,“我去咱媽那兒住幾天!”
婆婆已經去世多年,爸爸曾經給媽媽説過,“咱倆結婚了,你媽就是我媽。”可是畢竟不是親媽,而是丈母孃。
父女衝突,爸爸一氣之下去丈母孃家住了十幾天!
爸爸一去十幾天,妻子中途打電話,爸爸説還要再過幾天才能回去,姥姥只説了“他在這兒住的挺好的,他想回去就回去了。”十幾天過去了,爸爸回來了,爸爸通過寫信的方式和女兒溝通了,父女和好如初。媽媽和爸爸開玩笑,“人家夫妻吵架,女人習慣性地回孃家,你倒好,和閨女吵架,你去姥姥家住,算啥呢!”
這個小故事發生的時候,能讓爸爸憤怒鬱悶到去丈母孃家住上十天,可見當時爸爸的憤怒和生氣已經差不多十分(如果憤怒生氣滿分是十分)了;當然同時也可以看出這個男人對妻子和女兒是真愛無限,否則氣憤到十分,還不捨得動閨女一個指頭,而是選擇自己離家出走“消氣”之後再説。
相信很多男人無論如何生氣是不會想到獨自去丈母孃家住上十幾天,不過由此也可見這個女婿和岳父母相處是極好的,當然也可以感知到這一家子人都是非常善良通達的。
這個稱之為趣事的爭吵,留下來的更多的是滿滿的親情和美好的記憶!
家有青春期兒女,哪個父母沒有過一兩次糾結或者生氣?哪個孩子沒有和父母發生過爭執?估計每個青春期的父母都可以説出來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和自己的衝突或彆扭,也許他們還能想起來自己和父母之間曾經的往事,最後還免不了會自嘲幾句:那時候年輕不懂事啊!
既然矛盾衝突避免不了,那麼能不能在發生衝突的時候,把火氣減小一些呢?
美好的想象代替不了現實,現實也不是絕對的,這要看家長是否有這個想法,這種想法的迫切性。
對於迫切想改變現狀的家長或者一些已經長大的年輕人來説,方法還是有的,也並不是難事——改變自己的想法。
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他頭腦中的真實想法的影響,當然同時影響其行為的還有他的性格和日常形成的習慣以及其個性具體條件。
比如,開頭故事中的爸爸,在和女兒發生衝突之時,異常生氣,他採取的行為是收拾東西去岳父母那裏住幾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是很理智的:不打孩子,不衝妻子發脾氣;還可以確信:他和岳父母相處非常好,彼此信任;他是有能力的:在情緒之中不是可教時機,雙方都需要冷靜,所以他選擇了先平復情緒,之後再處理事情。
對於親子之間的衝突,很多家庭都有存在,更多的家庭是這樣處理的:
家長仗着我是家長,你就要聽我的,於是乎,把孩子吱哇亂叫吼一通,再或者霹靂啪啦摔一通,先把情緒發泄了再説,一個很好的理由:我是你爸(你媽)我為了你好,我有理!
再或者是有的家長做冷處理之後不了了之。
其實這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家長先聚焦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改變自己的想法。
父女衝突,爸爸自己生氣了。此時聚焦自己當時的生氣、接納自己的生氣。
之後,爸爸再覺察一下:生氣不是因為閨女或者閨女的言語,而是因為閨女言語或者態度在爸爸心裏引發的一些想法。
此時需要改變的就是這種想法。具體如何改變?那就是很具體很個人的事情了。
具體這個方法是否管用?我們可以自己去嘗試、多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