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3歲的女兒甜甜,每次見到家庭成員以外的人時,總會緊張地撲進媽媽懷裏。不管別人怎麼熱情的與她説話,甜甜都低着頭默不作聲。
孩子的“不禮貌”讓小李覺得難堪,她只好解釋説女兒是太害羞了。
其實,像甜甜一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常見。對此,大部分家長會和小李一樣,將孩子的表現認定為“內向”或者“害羞”,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實際上,孩子的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社交退縮”,需要及時糾正。
社交退縮是一種問題行為社交退縮,指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或新環境時過於緊張和焦慮,因而極力逃避社交活動的一種行為。
比如,孩子在面對小朋友的遊戲邀約時,顯得不知所措;在別人家做客時,會因為環境的陌生崩潰大哭等。
1. 社交退縮與害羞的區別
害羞是正常的情緒模式,而社交退縮是一種問題行為,需要家長進行科學干預。
比如,在人羣中講話出錯會臉紅,這是害羞;但面對人羣時拒絕開口,只是一味的後退、躲避,就屬於社交退縮。
將孩子的行為單純地歸因為“害羞”,會錯失幫助孩子的最佳時機,讓社交困惑伴隨孩子的一生。
2.社交退縮與內向的區別
社交退縮的孩子和內向的孩子,對社會交往的期待不同。
內向者有豐富的自我世界,他們更喜歡獨處。比如,在看書和與朋友嬉鬧之間,他們會選擇安靜地看書。
而社交退縮者渴望與外界聯結,想要被認可、被喜愛,只是因為缺乏自信和不懂社交技巧,讓他們懼怕社交。
比如,一羣孩子在遊樂場玩耍時,某個小孩躲在旁邊偷看。其實她內心很渴望加入,卻因為自卑、膽怯而選擇後退。
孩子出現社交退縮的原因大多跟成長環境有關要幫助孩子克服社交退縮,需要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原因。導致孩子社交退縮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1. 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社交退縮症”,其子女患病的概率會高達3倍以上。
如果父母在社交中常常表現的緊張、退縮,那孩子也會有相同的表現。
比如,媽媽帶孩子出門時,從不和鄰居打招呼,對陌生人的示好也表現的冷淡和不知所措。那孩子在同樣的場景下,就會重複母親的做法,與他人保持距離。
2.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會限制孩子的社交範圍,束縛他們的社交能力。
比如,媽媽經常告誡孩子,外面都是壞人,隨便跟人講話或者到處亂跑,就會有危險。
又比如,家長覺得外面不安全,很少帶孩子去家以外的地方玩。這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動範圍,阻斷了他的交友途徑。
以上做法會打擊孩子的社交積極性,增加他們出現社交退縮行為的可能性。
3. 家庭關係不穩定
不穩定的家庭關係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導致他們在社交中謹小慎微。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裏面描寫到:主人公塔拉在戀愛和前期求學期間,在社交關係中都處於極度被動的一方。而這源於他有個愚蠢專制的父親。畸形的家庭氛圍,使得塔拉在面對他人時始終處於自卑和患得患失的狀態。
孩子的社交初體驗和社交基礎技能都源自家庭,如果父母做不到好的社交示範,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條件。
4. 孩子在社交活動中遭受挫折
5歲的樂樂性格活潑,經常在小區裏和一羣孩子瘋玩。最近突然變得不愛説話了,見了人就往爸爸身後躲。
樂樂的爸爸説,前幾天樂樂在外面玩時撞倒了一個孩子,那個孩子的媽媽一氣之下將樂樂推倒在地後轉身離去。樂樂被嚇壞了,從此像變了個人。
孩子不具備完善的社交技巧,他們正處於探索的過程中。好的社交體驗會鼓勵他們繼續向前,而失敗的體驗會中斷他們的社交行為,讓他們止步不前。
父母應主動出擊,引導孩子克服社交退縮如培根所説:“人類在社會交往中尋求安慰、價值和保護”,社交能力是人們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之一。
對於有社交退縮行為的孩子,父母應主動出擊,通過科學方法激發孩子的社交動機,改善其社交能力。
第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體驗平等友好的社交關係。比如,父母互相尊重、注重理性溝通,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社交技能。
第二,鼓勵孩子走出家門,探索未知世界。孩子的眼界寬了,社交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第三,給孩子營造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比如,在超市購物,讓孩子和收銀員對話;去遊樂場玩,撮合孩子和有相同喜好的小夥伴一起玩,等等。
第四,對孩子在社交活動中好的表現及時肯定,鼓勵他們克服問題,不斷提升社交能力。
《兒童社交心理學》中講:“父母是孩子的社交訓練師,也是他們行為的模板。”所以,幫助孩子克服社交退縮,讓我們從言傳身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