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熊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年紀還小,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難免會做出一些不良的行為。
但如果錯誤的行為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孩子很有可能因此會走上歧途。
寶媽小胡有一個8歲的兒子,有一回,小胡無意當中發現兒子的課桌上有一個新的玩具,而玩具底部標價50元,正好和上次家裏丟失的50元相吻合。
小胡思考了一番,決定試探一下自己的兒子。當兒子放學回家之後,小胡詢問兒子新玩具是怎麼來的,兒子支支吾吾的回答是同學送的。
小胡佯裝要打電話給兒子的同學表示感謝,兒子瞬間就慌了,承認自己是偷拿了家裏的50塊錢買的新玩具。
此時小胡並沒有斥責兒子,而是安慰了兒子一番,心平氣和的教育兒子:勇於承認錯誤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以後想要什麼東西要直接和爸爸媽媽説。
如果不經過父母的同意私自拿家裏的錢,這樣的行為是小偷行為,爸爸媽媽也會感到傷心的。兒子因此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知錯就改。
1. 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孩子向家長索要一個新玩具或是新的物品時,家長可能會出於不要浪費的考量,拒絕孩子的請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內心感到失落的他們可能就會做出一些類似“偷錢”的行為。
2. 沒有分清“偷”和“拿”的概念
孩子年齡比較小,對於事物也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當他們做出類似的行為時,並沒有事先遵循過他人意見的意識。
在他們的觀念裏,“偷錢”這樣的行為僅僅只是“拿錢”,並不知道自己這樣的行為和“偷”字沾邊了。
1. 不要立即打罵孩子
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類似這樣的行為時,如果馬上打罵孩子,孩子不但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自尊心也會受到嚴重的打擊,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在這樣的當下,家長不應該立即打罵孩子,而是應該平復自己的情緒,用平和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並及時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
2. 幫助孩子明確“偷”和“拿”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當中,當孩子出現類似的行為時,家長應該要明白,孩子是將“偷”和“拿”這兩個概念混淆了。
此時父母應該要讓孩子明白,沒有都經過他人允許便私自拿東西的行為視為“偷”,經過他人同意之後的行為才叫做“拿”。
3. 適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孩子會做出類似的行為時,大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物質方面的需求。所以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多和孩子溝通。
先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這樣家長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適當的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了。
育兒問題熊爸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熊爸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