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與“學渣”的區別,在於2個能力的高低,與智商無關
毋庸置疑,想讓孩子變成“學霸”是大多數家長的心願。
但是,決定孩子和孩子之間成績差異最主要的因素僅僅是智商嗎?顯而易見,答案並不是如此。智商只是先天的影響因素,孩子成績的好壞還是由後天因素影響較多,主要取決於以下這兩個能力。
一、自律
有自律習慣的孩子往往能夠自覺控制自己的心態和行為,集中精力完成任務,而很少受其他因素的干擾。最主要的是可以分清主次、因地制宜、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而這也是學好戲的重要保障。
那麼家長可以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呢?
1、建立規則意識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計劃表,並且監督孩子嚴格執行。在規律生活中長大的孩子會對時間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容易做到遵守規則。
2、父母做出良好的示範
除了督促孩子,家長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良好的榜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家長就不要在一旁玩手機、看電視,不但會打擾孩子,也會讓孩子起逆反心理。
3、適當鼓勵孩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曾提出,“鼓勵”作為一種正強化行為,是比“批評”這種負強化行為更容易讓孩子進步的動力。
因此,家長不要一味迷信“嚴師出高徒”,適當給予孩子一些鼓勵,比如誇獎孩子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了,這樣就會激發孩子繼續守時、定量完成任務的熱情。
二、專注力
專注力和自律程度相輔相成,兩個互為依存。
眾所周知,孩子在課上的聽課效率會影響知識的吸收,也會影響記憶力的深淺。温故而知新,沒有做好“穩固”,何來“知新”呢?因此,當你發現孩子多動、難以長期對一件事情維持注意力的時候,就需要要有意識地糾正孩子了。
在科學界廣為認可的理論是:神經系統發育的成熟程度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度。而刨除先天因素,家長該如何後天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1、控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現在琳琅滿目的電子產品充斥着我們的生活,大人尚且無法拒絕電子產品帶來的短小、簡單的快樂,何況是心智發育還不成熟的孩子呢?因此,家長們可以規定孩子們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減少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性,也避免孩子習慣於這種碎片化的閲讀。
2、培養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思維習慣
在孩童時期,過多的玩具會帶來過多的新鮮感,而這些過多的新鮮感會破壞孩子興趣點的集中。專注目標過多會降低他們對於其中某一個物品的注意力,從而影響在學習中的專一性,也降低孩子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