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罵孩子的爸媽,你敢於正視打罵孩子之後那個你嗎?
文:黑豆老末兒
昨日,網上熱議這麼一個視頻:
在視頻中看到該男子惡狠狠地追着孩子打,孩子慘哭着爬到桌子下面,藏不住,又跑到門口,男子追着打,孩子悽慘的哭聲····
從環境來看,像是在家裏,很多人推測該男子是孩子的爸爸。
很多網友被這幕場景鎮住了,開始 指責這個男子,即使是孩子爸爸,如此地打孩子也算得上虐待了吧!
有的網友對該男子表示同情:家裏有幾個小孩子,的確壓力大,孩子不聽話時難免會氣急上火控制不住情緒,且有幾個家長不打孩子的?
我知道網友的同情是基於事實,還有另一半事實是孩子精力足,生命力旺盛需要不斷地在運動玩耍中得以成長和發揮,他們的發育階段決定了他們體會不到家長的體會這也是事實。
孩子的鬧騰和不聽話是更有道理的——生命的成長道理,這是生命成長不可違背的規律。而爸爸因為生活的壓力或者自身情緒的衝動 是後天的可控可變的,這不是孩子能決定的,更不是打罵孩子的理由。
真的很能體會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氣急想撞牆的心理,可是有用嗎?
對於小孩子,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的打罵帶來的只能是:孩子的痛苦、恐懼、和家長的疏遠;家長自己一時情緒的發泄,接着而來的失落和痛苦。我想不出來真正愛孩子的家長在打罵過孩子之後會讓自己快樂起來!
有一個雙胞胎的年輕媽媽説,先生有一天情緒不好,借孩子不聽話,對於兩個剛一歲多的小娃娃大吼大叫,把兩個孩子嚇的更加哭鬧不止。以往先生下班時間,兩個小孩子一聽到門鈴聲,就激動地跑到門口喊着“爸爸、爸爸”歡迎爸爸了,這次先生對兩個小娃娃發泄情緒後,第二天,先生下班,兩個孩子沒有去門口,而是選擇了更加依偎着媽媽。
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只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話去做,一旦孩子做的慢了或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到,家長就會抱怨,甚至生氣發泄情緒。有一個家長回憶自己兒時,一次父親讓自己去給他打酒,可是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腳,酒也灑了,瓶子也碎了,自己嚇的不敢回家,後來媽媽找到自己,把自己叫回家,父親一見面就給了自己一腳,還罵自己沒用!這一腳、這一句“沒用”,讓年過四十的她至今難以釋懷,在心理和父親從此之間劃了一道溝!
很多家長一邊説着愛孩子,一邊説着哪個孩子沒有被父母打過。其實愛不是不能打,可是家長髮泄情緒的打孩子,確實是萬萬要不得的!
在一次課上,有個老師提議:在情緒不好的時候、情緒平和的時候你分別照照鏡子,看看有什麼不同?你敢不敢正視情緒衝動時那個鏡子背後的你嗎?
······臉色陰沉、面目猙獰、窮兇極惡,自己看了都嫌棄的那個人,孩子又怎麼會喜歡呢?
回到開頭的一幕:這個被熱議的視頻,不知打孩子的這個男人是否看到了自己的這一幕?看過之後有怎麼樣的感受呢?
我想無非有幾種:
汗顏,心理感覺到自己當時被魔鬼附體!
不就打了孩子嗎,自己的孩子自己打很正常。
都是孩子不聽話,要不也不會捱打,這是誰沒事兒瞎拍,找打呢!
看客是容易冷靜的一個羣體,不是局中人。試想一下,把自己當做局中人、很多就是家有孩子的局中人。打孩子的家長,有多少次是過腦子之後的冷靜行為?
又有多少個家長在打完孩子過了腦子?
又有多少家長打完孩子過了腦子接受了這次的經驗和教訓?
概率多少需要統計,不過我們就這三個問題可以問問自己,來個捫心自問:
我打孩子是發泄我自己的情緒呢?
是真的只有打罵這種方式可以教育他嗎?
我敢於把這件事和明白人討論、聽聽明白人的意見嗎?
······
很多家長習慣於説:家醜不外揚。藉口這是家裏的隱私,其實又何嘗不是家長自己的自私呢?
家長對於孩子的愛,那種被稱為“媽媽覺得你餓、爸爸覺得你需要”的愛,從根本上講是媽媽的心思、爸爸的所想,不是孩子的需要。給予 了自己需要而不是被給予者需要的愛不是自私還是什麼呢?
如果是愛,也真的很難説是恰當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