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簡單啊,因為高不高我們有標準的“比色板”,那就是醫療機構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
無論是按照我國和歐洲≥140/90的標準,還是美國≥130/80的標準,成年人血壓145/95都不僅是高,而是可以診斷為高血壓病。
但是,如果要問成年人血壓145/95為什麼就算高了?那些高血壓標準是怎麼來的?
可能,多數人並不能回答。
而關於血壓問題,只有真正瞭解了這個問題,你才能真正明白145/95為什麼的確高了。
高血壓診斷標準是怎麼來的?
世界上沒有什麼天然的高血壓標準,所有這些標準都是人“隨意”劃定的。
但,憑什麼呢?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醫學對血壓的認識很遲,直到1957年美國Framingham心臟研究才制定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血壓標準,即≥160/95mmHg為高血壓。
劃線的原因是,研究發現,血壓≥160/95mmHg增加了冠心病(近3倍),和諸如腦中風等其他心血管病風險。
進一步延遲到1977年,這一高血壓標準才被確定為美國的第一版國家高血壓標準(即 JNC1)。
到1978年,WHO採納了美國 JNC1這一高血壓標準,世界上才有了第一個全球性高血壓標準。
“憑”的就是,證據顯示這個血壓水平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風險。
憑着是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一準繩,到1997年,JNC的標準被下調到140/90mm Hg;WHO也於次年跟進了這個標準。
這個高血壓標準也是目前除美國以外全世界多數國家的高血壓標準。
什麼血壓水平才不算高?
既然,從長期效應看,增加心血管病風險的血壓就“高”;
反過來説,不增加心血管病風險的血壓就“不高”。
醫學界正是基於這個思路進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有兩項大型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項是,1993年涉及35萬人的關於收縮壓和舒張壓對冠心病和終末期腎病(腎衰竭)持續性和分級影響的研究發現,收縮壓一直延續下降120mm Hg兩種疾病風險持續降低。
由於研究沒有涉及120mm Hg的影響,因而並不清楚低於120mm Hg會不會繼續產生好處。
另一項是,2002年,包括61項研究,涉及百萬成年人的數據分析發現,血壓下降對心血管病的保護作用一直延續到115/75 mm Hg。
同樣的,由於研究沒有涉及血壓水平在115/75 mm Hg以下的影響,因而也不清楚低於115/75 mm Hg會不會繼續產生保護作用。
後來的一項研究甚至,血壓降低的保護作用一直延續到105/65 mm Hg。
總體上來説,證據發現,在所謂正常範圍內,血壓越低心血管病風險就越低。
當前高血壓診斷標準又是怎來的?
既然,在115/75 mm Hg,甚至105/65 mm Hg以上,血壓只要升高就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為什麼沒有把高血壓標準確定在這兩個數值上?
這就涉及醫學上一個最基本的準則,就是權衡利益和損害。
儘管在115/75 mm Hg,甚至105/65 mm Hg以上,血壓水平越低,心血管病風險也就越低。
但是,研究也發現,血壓低到一定水平以下,也可能增加其他健康風險,尤其是在老年人。
最主要的是可能降低腎臟血液灌注量,損害腎功能;還容易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甚至增加跌倒風險。
基於此,目前有關高血壓的定義是:
“高血壓被定義為這樣一個血壓水平,經臨牀試驗證明,在該水平之上,治療(通過生活方式或藥物干預) 獲得的健康好處明確地超過治療風險。”
實質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目前的高血壓標準並非是血壓升高的標準,而是血壓達到需要治療的標準。
比如,既然上述血壓下降到120mm Hg,甚至115/75 mm Hg的保護性好處被公認,為什麼用作高血壓標準,反而採用≥140/90的高血壓標準呢?
原因在於,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如果把血壓進一步降低到140/90以下,繼續增加的保護作用並不明顯高於潛在的危害,尤其是在老年人。
美國2017年為什麼把高血壓標準進一步下調到了130/80呢?
因為美國官方主持,並於2015年提前結束的一項被稱為收縮壓干預試驗的研究證明,進一步將收縮壓降低140以下,到120可以明顯增加健康好處,卻不明顯增加腎損害等健康危害。
然而,美國的這項研究並沒有獲得美國以外主流醫學界的公認,因此才出現以我國,歐洲為代表的美國以外地區第一次沒有同步跟進美國的高血壓標準的“分裂局面”。
至此,事情已經很清楚了,沒有誰給我們制定必然的高血壓標準,能造成健康危害的血壓就是高血壓。
對於老年人來説,由於血管順應性(彈性)的降低,血壓低於一定水平的確會增加腎臟病和腦缺血的風險,這就是高血壓標準不能定在可以產生心血管保護的115/75 mm Hg的道理。
但是,題主年僅45歲,血管順應性應該還很好,如果通過非藥物(145/95屬於輕度高血壓,只要沒有明顯心腦等靶器官損害就不需要採用藥物療法)療法,能把血壓進一步降低,一方面可以產生額外的心血管保護效應;同時不會增加健康風險。
因此,145/95的血壓水平,不僅是高了,而且應該採取包括減鹽、多吃果蔬,加強運動等非藥物療法,把血壓水平儘可能地往下降。
運動的確有助於控制血壓。
但是,並不是隨意動一下就可以,而必須是結構化運動。
所謂結構化運動是指那些有目的和目標的運動, 也就是我們説的從事特定強度、持續一定時間和達到一定運動量的規律性體育鍛煉。
每天堅持(一定時間的)快走屬於結構化運動之列,自然有助於降低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