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家長的態度決定了説教的結果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健康

人都是有情緒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喜怒哀樂,孩子的情緒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但那並不代表他們的情緒和感受不應該受到重視。

正是因為孩子的很多觀念還在形成中,更應該需要父母去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情緒,認清自己的內心。

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此刻正在經歷是什麼樣的情緒,他們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從而得出更好的結論,面對當下,解決問題。

只有家長和孩子都能夠準確地瞭解當下發生了什麼,建議才能有效地執行,家長説的話孩子才能聽得進去,否則就是雞同鴨講,家長和孩子都着急,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交流在人的一生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以惡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和別人溝通,不管是和親人,朋友還是陌生人,每個人都要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準確地將自己的意思傳達出去。

孩子年紀小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自己的感受,可以説他們的情緒決定了行為,很多問題不僅僅是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的,有好的感受就會帶動好的行為,而壞的感受帶來的就是接連不斷的麻煩。

父母有的時候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忽視孩子的感受,比如説到了該睡覺的時間,明明孩子並不想睡,但是家長會因為想要和平常一樣的時間讓孩子上牀睡覺,而強迫他們閉眼睡覺。這樣的結果要不就是孩子鬧騰家長鬧心,要不就是強迫孩子入睡,結果就是孩子睡不安穩。

家長這個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到了平常該睡覺的時間,他們卻不肯睡?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出那個原因,直接面對孩子的感受,就能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

當孩子的感受不斷被父母漠視或者是否定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困惑,甚至憤怒,然後將矛頭轉向自己,自我責備導致自卑和自我攻擊。

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自己都會否認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這樣長大之後他們就不會積極探索內心,而是想要通過別人的反饋來決定自己是不是做得對,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家長對於孩子的感受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主觀判斷,試着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現在正在想什麼,如果無法理解,就用提問的方式來得到答案。

只有家長先了解了孩子當下的感受,才能幫助他們面對情緒的問題,要知道孩子的很多想法都不能只從對錯兩個方面去判斷的,即使知道他們説的話很多都是無心的,但有的時候家長還是會生氣,這又該怎麼辦呢?

再遇到這種情形的時候,家長先要做的就是冷靜下來,理智地思考,而不是讓怒氣衝昏了頭,孩子的很多表達未必都是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都可能不知道自己想的是什麼,就脱口而出一些剛學會的語言和詞彙,而這些詞彙會被家長過度解讀。

其實這就是大人和孩子之間因為理解能力的不同,而產生的溝通代溝。家長在生氣之前,可以試着通過提問再讓孩子多説一些,這樣能夠通過他們的敍述而瞭解更多孩子想要表達的準確內容。

然後通過這些描述家長試着用自己的方式和孩子説一説他們此刻的情緒到底是什麼,而不是隻通過隻言片語就潦草地得出結論。

多傾聽,多共情,少否定,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這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練習,幫助孩子面對他們感受有3個技巧,家長可以嘗試一下。

全神貫注地傾聽

不能因為孩子年紀小,就覺得他們説話都是不重要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有必要在説話的時候被大人認真地傾聽。

如果只是敷衍地應答,或者是根本就不注意聽,而是專注手上的事情,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説什麼父母都不會認真聽,於是就乾脆放棄溝通,這樣無法讓親子之間的互動順暢,更不利於家長和孩子長遠的順利溝通。

説出孩子的感受

當傾聽完成之後,家長可以先用自己的理解將孩子此刻的感受説出來,如果他們給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孩子就能夠認清楚自己此刻的想法和情緒是什麼。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是這樣想的,家長的回答也有利於幫助孩子更加準確地思考此刻自己想的是什麼。

總而言之,家長的回應要儘可能的多一些詞彙,這樣不僅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孩子梳理自己內心的想法,從個人更加準確地表達出來。

試着把脱口而出的否定或者指責,變成幫助孩子説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能夠樹立孩子表達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能贏得信任,從而孩子更願意和家長説出自己的心事。

幫助孩子實現願望

很多時候孩子的表達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而説的,如果家長能夠尊重他們的想法,儘可能地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願望,對於孩子來説就算是一種無聲的鼓勵。

經常被肯定和鼓勵的孩子,自信心會增強,下一次他們想要什麼,或者想要表達什麼的時候才不會顧慮太多,大膽勇敢地説出來。

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比語言技巧更重要的是家長的態度,説十句也不比上一個眼神來得對孩子的衝擊力大。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儘可能地採用一些平和和親近的方式去傳遞自己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冷漠或者抗拒,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不願意説出自己的想法,面對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