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男孩常偷偷拿錢去買零食、玩具,該限制他的零花錢嗎?
最近有家長提問説,10歲孩子常常偷偷拿奶奶或零錢去買零食、玩具,而且似乎對錢看得很重,做什麼都跟父母討價還價,要給他多少錢,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我們很多家長有時會給孩子幾塊或者十幾塊的零花錢的,但是比較隨性,估計心情好了就給幾塊錢,不聽話了就一塊也不給。家長是會有意識地想要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但是,我們在培養方向和方法上卻是值得商榷的。
培養孩子的金錢觀、理財意識並不是管制孩子不給他花錢,更不是剝奪孩子認識金錢、使用金錢的機會,而是讓孩子學會合理地管理自己的零花錢,鍛鍊孩子的規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家長會給孩子買財商管理的繪本,比如《小狗錢錢》,但卻讓孩子自己去讀,這也不是培養孩子財商的好辦法。
這本書最好是家長和孩子一起讀,在讀的過程中和孩子分享閲讀的感悟,再聯繫生活中的實際和孩子共同協商如何建立零用錢制度,培養孩子管理自己零花錢的能力。
這裏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我們的教育思維,培養孩子的金錢觀,絕不是卡住孩子不給他花錢,絕不是捂緊口袋讓孩子見不到錢,當然也不是大手大腳地讓孩子隨意花錢。
而是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和孩子一起建立零用錢制度,合理規劃給孩子合適的零用錢,或者支持孩子用用自己付出的勞動賺一些零用錢,讓他們知道賺錢的不容易,學會珍惜錢財,不亂花錢。也可以讓孩子試着去管理一個週末的家庭開支,比如,固定給他50或100塊錢,讓他親歷一天的買菜、購物、零花等財政支出,學會記流水賬,幫孩子建立零花錢的管理能力。
有一些家庭防孩子花錢防範得比較緊,孩子的一些正當需求得不到滿足,迫使孩子鋌而走險去拿大人的錢,或者有些孩子通過有些非正常渠道去搞錢花,這樣的教育方式反而驅使孩子建立錯誤的金錢觀、價值觀,容易引導孩子走上錯誤的路。
如果這個10歲的小男孩是我的小孩,我會在親子陪伴、親子溝通上下一番功夫,利用休息或晚上的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利於家庭教育。
我可能會帶着孩子去購物,教會孩子去購物之前列個清單,計劃好自己要買什麼?到了超市讓孩子去貨比三家,比價、比質量,培養孩子的計劃性、觀察能力和判斷力。
管理不合理的消費,建議合理引導。比如,孩子愛喝飲料,首先我會理解孩子,飲料確實比白開水好喝,適當喝一點還是可以的,但是我會帶着孩子做科學小實驗,讓孩子用飲料和清水來種植小花,陪孩子一起觀察兩種不同養殖方法對花草的影響。當孩子自己觀察發現飲料把花草養死了,而清水對花草的成長是有幫助的時候,我就會和孩子一起討論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並且我會帶着孩子一起去圖書館或者網上找答案,讓孩子自己發現並得出結論。
只有孩子自己認識到飲料對健康不利,他才會合理的節制,否則即使我説再多,也不見得會讓孩子減少喝飲料的慾望。
關於理財,我們可以和孩子協商每月合理的零用錢額度,關於生活和學習必需的部分由家裏出,關於孩子個性化需求的部分,視情況給予合理的額度,關於孩子因個人喜好而額外多出的需求,則讓孩子通過勞動來賺一些零用錢,給他創造機會去創造財富。比如,打理好個人內務以外幫家裏做的部分,或者幫媽媽爸爸做一些工作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可以給一些報酬。
孩子有了自己的賬户,能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他會很興奮,不排除一開始一下子把零用錢全花光而不夠用的情況,但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教科書,發現問題往往就是教育的機會。這周的零花錢超支了,下週就只能緊巴一些了,下週他就知道該計劃着花了。如果有額外支出,他會很努力地去賺取零花錢,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孩子往往是捨不得花的,擁有會成為一件很快樂的事。我們絲毫不用擔心孩子的零花錢多了就隨意亂買東西,其實你更能發現他自己賺來的零花錢,孩子會很小心的去用,即使以前很想買的東西,現在也捨不得買了。
如果我們總是怕這怕那,不敢讓孩子去嘗試、不信任孩子或者否定孩子,就會阻斷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影響孩子的發展。你會看到孩子面對生活的時候經常會有焦慮、煩躁,經常會覺得無聊、無趣、無助,甚至經常對家長牴觸叛逆情緒,慢慢的就會形成一些壞習慣,這是非常不利於成長的,尤其是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孩子。
期待我們的家長都能用喜悦的心態看待孩子的成長,欣賞孩子的成長,不時地豎起大拇指,讚賞孩子做對的部分,強化積極的部分。慢慢的,我們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有自律性,越來越有金錢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