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式禮貌”正一步步毀掉孩子,家長不但視而不見,還沾沾自喜

由 閻桂榮 發佈於 健康

中國一直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因此從古至今,家長對孩子的“禮貌教育”就非常重視。

但是對於禮貌的行為方式,很多家長可能有誤解,所以會給孩子推崇一種錯誤的禮貌方式,從而對孩子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強迫謙讓—“他比你小,你應該讓着弟弟”

陳姐家有兩個兒子,一個7歲,另一個只有4歲,兩個小孩在一起,難免會為了玩具或其他事情產生爭執。


每當兩個孩子因為這些事情爭論不休時,陳姐就會衝着7歲的兒子説:“他比你小,你應該讓着弟弟。”大兒子聽完之後,雖然表面答應了,但心裏卻非常委屈。

雖説謙讓是中國禮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如果父母強迫孩子謙讓,那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這樣的壓制,會傷害兒童的心理認同感,讓孩子在心裏認為,無論對錯,都必須謙讓,對他物權意識的建立,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所以父母在處理這類事情時,一定要秉公處理,不能以年齡為評判的標準,彼此尊重才是最好的禮貌方式。


逼孩子打招呼—“叫阿姨,你這孩子怎麼不説?”

見到熟人打招呼,這是一種基本的禮貌行為,也正因如此,很多父母會強迫孩子和他人去打招呼。

如果是一個害羞的孩子,那他可能不願意説話,但這時,很多家長就會説:“我前段時間剛剛教過你,怎麼又忘了?”最後給孩子貼上一個“不懂禮貌”的標籤。

但“不打招呼”其實只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兒童對陌生人的認識,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接觸和熟悉的,他們很難像成年人一樣“自來熟”。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最好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讓孩子慢慢適應這個過程,切忌操之過急,父母可以在家中和孩子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慢慢地引導孩子如何與他人打招呼,應該説什麼等。


逼孩子展示才藝—“過來,背首詩給大家聽”

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當成炫耀的工具,每當有家庭聚會或是朋友聚會的時候,家長就會讓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一下。

如果孩子不説話,或是直接拒絕,那家長會認為自己特別沒面子,於是當眾批評孩子,會使他們變得自卑、恐懼,反而更不願意説話了。


因此,希望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在眾人面前表演節目,要尊重孩子內心的意願,以免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陰影。


過分謙虛—“哪裏?我們家這孩子不行”

雖説謙虛使人進步,但過分謙虛反而是一種虛榮的表現,但對於小孩子來説,他不會懂得謙虛這類的抽象詞語。

因此如果家長當着孩子的面,去通過表揚別人,從而貶低自己,那很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差勁。


所以當父母聽到有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時,家長首先要給予孩子肯定,然後再告訴孩子,“咱們還可以更好的,對吧。”這樣既對孩子的成績給予了肯定,也用正面的語言教育了孩子。


和別人比較—“你家孩子真聰明,我家的比不上”

優秀的家長能看到他人的優勢,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用貶低的語言來降低自己,從而抬高他人,這種禮貌方式,似乎從古至今就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但有時候語言傷害的威力很大,如果長期如此,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在內心形成對自我的不認可,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所以,當父母想要誇獎其他孩子的時候,只需要單純地誇獎就好,不要貶低自己的孩子,只有平等的交流,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的關係。

想要孩子懂禮貌,其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父母要用愛和尊重讓孩子慢慢適應,對他們的進步要給予鼓勵,對於錯誤的行為,要慢慢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