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網友分享了一則監控畫面。
視頻中,一個男孩正在看電視,一旁的爸爸似乎是忍耐了很久,突然站起身走向電視。
只見他將電視機從牆上取下,隨後用力砸在地上,並狠狠踩了一腳,直到屏幕完全碎掉。
這一出乎意料的舉動驚呆了男孩,顯得不知所措。
事後,這位爸爸對於自己的行為解釋説,由於兒子放暑假總是在看電視,自己已經説了很多次都沒用,所以才有了這種過激的舉動。
的確,碰到孩子屢説不聽的情況,做父母的火冒三丈都是正常。
但情緒失控,甚至做出過激行為的舉動不僅沒用,而且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
就像評論區的網友説的:
”不管怎麼樣,這種事永遠會給孩子種下‘負面情感’種子……換言之,因果報應無處不在,不過是時間問題。”
教育家盧梭曾説,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發脾氣。
父母每次爆發的壞情緒,都會變成影響孩子成長的“污染源”。
微博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引發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別人以為我很好,舉止得體,善解人意,可只有我知道,我只是害怕犯錯,害怕衝突,所以唯唯諾諾,畏首畏尾。”
“我就是啊,討好型人格,永遠討好別人不顧及自己的感受。”
“變得易怒,愛哭,恐懼做錯事,為小事擔驚受怕卻無法改變。”
上千條評論後面,都是一個個正在經歷,或是曾經經歷父母暴躁,易怒情緒的孩子的心聲。
李玫瑾老師通過她多年的經驗調查發現:
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56.5%的孩子暴躁,25.7%的孩子自卑、抑鬱,22.1%的孩子冷酷。
父母發泄壞情緒時有多痛快,於孩子而言就有多痛苦。
那些壞情緒,猶如一根毒刺,深入孩子的內心, 哪怕是成年後,依然是一場噩夢。
網友@佳期在知乎“家長情緒失控,對孩子而言有多恐怖”這個話題下面,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她説自己的媽媽是個情緒非常暴躁的人,教育她的方式簡單粗暴。
她一直在等一句對不起,但也明白這輩子都不會等到。
因此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她發誓不會變成媽媽那樣的人。但她還是失敗了。
有一次,在給兒子進行如廁訓練時不順利,她當着孩子的面把小馬桶摔得稀爛。當時兒子被嚇得忘記了哭,就那麼呆呆地看着她。
從那之後,她發現兒子對她的情緒非常敏感,總是小心翼翼,總是會問她媽媽,你是不是生氣了?
哪怕走在路上,也會冷不丁地冒出來一句:媽媽,不要再摔我的東西了。
兒子成了一個極其缺乏安全感的小孩,每每看着孩子謹慎小心的樣子,她彷彿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最終,她還是變成了她最討厭的樣子。
“我深深恨着我媽媽的喜怒無常,但是我更深深地愛着她。看了她十幾年,我就變成了她的樣子。”
很多父母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衝孩子發了火,哄一鬨,孩子能記得什麼。
但是在這種教育方式長大的孩子,他們就像揹着一個裝滿父母壞情緒的揹包,走着,走着,揹包不會減輕,也不會消失,只會永遠伴隨他們。
教育家馮那斯基曾説:“孩子成為什麼樣,全靠父母塑造。”
如果父母情緒穩定,那麼在他們的映射下,孩子也會是勇敢的、自信的。
最近熱播的《少年派2》, 四個少年結束了學生時代,迎來了他們走入社會的時刻。 從校園邁入社會,註定要經歷不同的挫折和打擊。
四個人中,一副油嘴滑舌,説話總是不着調的江天昊反而是最成熟的一個人。
他在劇中經歷了創業失敗,店沒了,積蓄也都搭了進去,一下子相當於五六年白乾,這種打擊是非常大的。
但暫時的低谷並沒有擊垮江天昊,甚至連身邊的朋友還沒反應過來,他就重新開始了創業之路。過程雖然艱難,但他倒是有一種越挫越勇的勁頭。
而江天昊之所以這樣豁達樂觀,與他有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分不開關係。
就像林妙妙對他説的:“你爸媽身上最可貴的地方,是情緒穩定。”
作為曾經的富二代,當家裏破產時,毫不知情的江天昊大包大攬了買隊服的事,結果弄得自己家破產的消息人盡皆知。
此時,已經一頭官司的父母並沒有指責他,而是平靜地讓這件事過去。
他們沒有因為深陷生活的困境,而把壞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而是用樂觀、穩定的情緒,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兒子,使他逐漸成長為成熟穩重的大人。
擁有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孩子更容易獲取積極的正能量。
而這種能量也能幫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擁有足夠的底氣與安全感,不畏懼去嘗試,去探索, 去接受失敗。
教育,其實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技巧。情緒穩定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作為父母,每天要為了生活奔波,教育的焦慮,會失控,會有壞情緒都是正常的。
時刻保持情緒穩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一件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做的事情。
1)當壞情緒上頭時,多問問自己這是真的嗎?
樊登曾説過:
父母罵孩子90%都是在遷怒,是將自己的挫敗感、無能感、壓力感遷怒到孩子身上。當父母的壓力“過載”,就能讓情緒失控。
孩子是觸發原本就存在的負面情緒的導火索,而不是源頭。
因此,當我們情緒不好時,給自己幾分鐘時間冷靜一下,想清楚到底是他們的行為真的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還是我們只是在遷怒而已。
2)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同齡人”
成為大人之後,我們常常會忘了自己是孩童時,也曾犯錯。
當你4歲的時候,媽媽就是不肯給你買想要的玩具,你可以做到不哭不鬧嗎?
當你7歲的時候,做作業可以一直保持專注力,會不會走神,發呆?
當你16歲的時候,會不會因為青春期的焦慮而與父母頂撞呢?
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到,那麼是不是可以多給孩子一份耐心。那些我們曾經歷的,孩子也正在經歷。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接納。
3)可以發脾氣,但不要忘記愛孩子
永遠不對孩子發火這件事,其實挺難的。
但最怕的是當成理所當然,甚至不以為意。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得更愛父母,更容易原諒父母。
如果不小心衝孩子發火,冷靜後第一時間要向孩子道歉,説明原因。
這樣就傳達給孩子一個信號:父母衝我發火,不是他們不愛我,而是他們不喜歡我這樣做。
我們常説:愛之深,責之切。
責備是為了給孩子修剪枝杈,讓他們茁壯健康地長大,而不是以愛之名用那些壞情緒肆意傷害他們。
人生海海,外面的世界本就艱難,我們又如何忍心把自己最暴怒,難看的一面展現在孩子面前?
希望每一對父母都不要被情緒左右,更不要讓孩子被我們的壞情緒打敗。
作者 | 卡卡辛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