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性貧血隱憂下,她們尋回多彩人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34歲那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像一塊巨石,打碎了繆陽原本平靜的生活。2019年11月的一天,繆陽突然大出血。“那時候情況非常危急,我感覺身體在一點一點變涼,人就像要接近死亡一樣。”繆陽回憶説。送到醫院緊急救治後,繆陽被確診為IgA腎病(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兩個月後病情急速進展到尿毒症期,腎臟損害嚴重、腎功能惡化,引發了腎性貧血。那年春節,她在透析室度過。
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慢性腎臟病發病率為10.8%,約1.2億國民患有慢性腎臟病,但知曉率僅有12.5%。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CKD)常見的併發症之一,透析患者幾乎都會面臨發生腎性貧血的風險,發生率高達98%。而非透析患者也有超過半數會發生腎性貧血。
當沉默的腎臟突然“吶喊”
患病後的那半年裏,繆陽始終沒想明白為什麼不幸會突然降臨在自己身上,回想起患病前的多彩生活,再看着現在鏡子裏憔悴的自己,她開始變得自閉,甚至急躁。
“那段時間,我幾乎不出家門,不想任何人靠近我,不想讓他們看見我難受的樣子,更不想聽到關於生病或者是‘你是個病人’這種話。”過去,女兒每天上學前會到房間親下媽媽再走,但那段時間,女兒從不敢進她的房間,因為每次爸爸都提醒她“你開門總歸有點聲音,別把媽媽吵醒了”。
繆陽的病情急速進展到尿毒症期後,腎性貧血也隨之而來,血紅蛋白值不到正常人的一半。由於全身水腫、心臟難受,繆陽幾乎無法平躺,更無法走路。一天夜裏,她站着睡着了,摔倒在地,磕傷了耳朵、手臂。原本性格堅毅、樂觀的她,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手足無措。
鮑可冬兩年前被確診為慢性腎臟病,雖然她早就預料到自己的糖尿病可能會引發其他併發症,但沒想到會來得這樣突然。“醫生説我1/3的腎已經不好了,剛開始我不知道自己腎有毛病,對這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夠,知道的話我肯定就早一點來看醫生了。”
令她更為擔憂的是,醫生不僅告知她有慢性腎臟病,還出現了腎性貧血的併發症,“出現腎性貧血之後,身體就更吃不消了,孫子也不能帶了,很容易疲勞。” 但好在鮑可冬的慢性腎臟病和腎性貧血發現較早,通過規範的藥物治療,尚無需透析。
慢性腎臟病早期症狀比較隱匿,很多人發病的時候已經是終末期。而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疾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慢性腎臟病1~5期患者貧血患病率依次為22.0%、37.0%、45.4%、85.1%和98.2%。
繆陽的主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陸任華表示:“腎性貧血不僅可加速慢性腎臟病進展,增加透析頻率、住院率,影響患者生存質量,還是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率倍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鮑可冬的主治醫生,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腎病中心副主任兼腎內科主任邊學燕強調:“貧血早期往往症狀不明顯,只是有一些輕度的體力下降,患者覺得可能自己是過度勞累了,所以不太重視。對於早期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我們建議3~6個月複查一次血紅蛋白;當慢性腎臟病到了中晚期,需要1~3個月複查一次血紅蛋白。”
對抗疾病要勇氣,更要規範管理
陸任華介紹,臨牀上像繆陽這樣年輕的患者比較常見,現在的醫療水平完全有能力讓腎性貧血患者實現治療達標。
“患病後,我變得更加自律了。現在我除了一週三次透析,同時配合醫生的藥物治療外,還給自己定製了一個30ml的專屬刻度杯,嚴格控制自己水的攝入量,我覺得我幾乎接近了正常人的生活,生活也慢慢步入了正軌。”繆陽説。
鮑可冬的情況也很樂觀,她的血色素指標已經恢復到了正常水平。“規範的藥物治療和定期隨訪讓我的病情好轉和穩定了,我也可以幫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她説。
邊學燕解釋説,“腎性貧血只要早期檢查,及時發現,合理用藥,是能夠達到正常目標的。非透患者中,血紅蛋白達標率能夠達到70%以上。”
鮑可冬説:“雖然我現在好多毛病,但至少我三分之二的腎還是好的,我跟其他病友也説不要怕,心態一定要放好。”
繆陽依然保持着過去愛喝茶的習慣,儘管現在她不能“暢飲”,但在“小酌”中也可享受到茶香帶來的心曠神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