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養成這些好習慣,孩子未來更優秀
“今天要去舞蹈班,明天有節英語課,要不再給你報個繪畫課吧?”
不少孩子小小年紀承擔了大大的夢想,才3、4歲,生活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畢竟當爸媽的,誰不想讓孩子從小性格好又聰明?
蒙特梭利認為,0~6歲是“兒童個性建設階段”。
但一個人性格、行為處事的養成,很多時候並不是在一週一堂40分鐘的興趣課可以做到的,而是在點滴生活中,在你和他的相處模式裏。
“向日葵為什麼叫向日葵?”
“月亮掛在天上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
自從有了孩子,我們就得化身“野生科學家”。畢竟,在家裏那位好奇寶寶面前,不管科學能不能解釋,反正當媽的都得解釋。
但大家記得嗎?小時候做習題,如果練習冊後面有答案,大多數人都控制不住自己直接照搬;相反,如果答案裏是“略”,咱雖然不情不願的,那也得自己憋出答案來。
所以,或許我們不一定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應該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比如:
“媽媽,為什麼含羞草要叫含羞草呢?”
“叫燈籠果是因為長的像燈籠,叫爬山虎是因為它會像老虎爬山一樣往上爬,那含羞草呢?”
“是不是因為它會害羞呀~”
又或者,“你碰碰這棵含羞草試試~”
無論他們機智的小腦袋是瞬間就get到答案,還是説神奇的腦回路偏不按套路走,其實都沒關係,因為重要的不在於答案,而在於尋找答案的過程。
孩子的社交,不要輕易插手前陣子的長假,到朋友家久違地來了場聚餐。大概是見我們大人一堆聊得熱鬧,她孩子覺得無聊,於是就説要到隔壁家找他的朋友來玩。
突然間,大概是玩遊戲輸了,他又不服,鼓着腮幫子説這回不算。人家自然不願,説:“再也不和你玩~”於是兩小孩鬧掰了。
大家問孩子媽:“要不要去調和一下?”
她一臉看破一切的樣子,“算了吧,要不要賭一回,最多5分鐘。”
果然,下一秒孩子就去低頭認錯了,“好啦,是你贏啦~我們和好吧。”
英國著名心理學教授魯道夫·謝弗曾説:
兒童從很早開始,就會更多地和小同伴在一起,而不是成人夥伴。
爸爸媽媽們可不要小看了孩子堆裏的玩耍,判斷、規則、尊重……,孩子能學到的可多了。而這種獨屬於小孩子的社交形式,更能讓他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交往方式。
可不少人,總是放不下“老媽子”的心,最好能幫他“一鍵形成”朋友圈。但父母過度的“幫助”實則是一種拘束,容易讓孩子們養成依賴性和惰性,向着“媽寶娃”發展。
畢竟,在孩子的世界裏,“聽媽媽的話”有時不是好習慣,而“再也不和你玩”卻是天大的“懲罰”。
所以,大膽的把娃扔進孩子堆裏吧,當然,家長也要及時引導哦。
每晚睡前閲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都在故事裏2歲以後,每晚讓孩子睡覺都會是一場“拉鋸戰”,其實這也正常,畢竟小編我小時候也覺得,大好時光當然是玩去啊,睡覺多浪費時間。
於是,睡前故事就是很多人的“哄睡神器”。它讓“上牀睡覺”不再成為一個獨自面對寂靜黑夜的無聊行為。
而且,6歲前更是孩子語言能力飛速發展的時期,每天的睡前閲讀,能通過聽讀問,幫助孩子掌握更多的詞彙,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而這也不是一項“枯燥的任務”,孩子也會更全心投入。
如果你養成陪孩子睡前閲讀的習慣,你就會發現,孩子也會提出一些自己的問題和想法,甚至對故事的新理解。
如果故事書講多了,你也可以試試新的玩法。讓孩子隨機想幾個關鍵詞,比如,大海、海豚、天空,然後你重新創作故事,等孩子語言能力更好了以後,你還可以調轉角色,和孩子一起來創作“睡前故事”。
這不但可以提高詞彙量,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還可以激發他的聯想性思維哦。
不過,想要孩子思維更活躍,語言能力更好,光睡前閲讀可不夠,小腦袋還需要一個“隊友”助力——好腸道。
為什麼大腦想要發育得更好,還得依賴腸道的吸收?實際上,孩子的小腦袋和小肚肚之間,藴含着一條神奇紐帶。
大腦負責指揮腸道動力、消化吸收和營養攝入。但小腦袋的運轉也與肚肚的正常運轉密不可分,腸道擁有“第二大腦”,能夠影響孩子的情緒、睡眠、食慾。吃好睡好心情好,大腦才能有好的能量繼續發展孩子的創造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嘛。
比如美贊臣鉑睿3段配方奶粉,支持寶寶達到國際權威優量DHA水平,還有獨特長短鏈益生元組合(PDX+GOS),軟化便便不上火,呵護寶寶小肚肚。它們有助於大腦和腸道互相協調,用強健的腦腸神奇紐帶,助力寶寶多方面成長,眼明腦快身體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