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忽然説“自己看到了鬼”,這個爸爸的回應方式價值百萬

01

朋友給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9歲的女孩,在離家很近的一個機構裏上興趣班。一開始挺好的,可是兩週過後,女孩突然嚷嚷着不想去上了。

擱一般家長,這個時候得發怒。也許上來就要教訓孩子一番:我看你就是三分鐘熱度,就是懶,就是不懂事,blablabla。

可是,這個女兒的爸爸沒有。而是問:你遇到什麼難題了嗎?跟我説説,也許我能幫到你。

小女孩猶豫了半天,總算開口了,可她的話卻讓人大跌眼鏡。

小女孩告訴爸爸説:自己看到了鬼。很害怕,不敢一個人去上課了。

這個爸爸差點沒忍住笑。他很想好好教育孩子一番:這世上哪裏有鬼呀!你別跟我撒謊了!

幸好沒有。

爸爸耐下性子問女兒:這個鬼長什麼樣?

女孩説:黑乎乎的,看不清楚,只看了一下就消失了。

爸爸認真地和女兒聊了好一會兒。

第二天,做爸爸的專門在女兒興趣班上課的那個時間段請了假,在女兒上下學的路上,保持一定距離,跟在她身後守護她。

終於在兩天後,他看到一箇中年男子跟蹤自己的女兒,並果斷報了警,抓住了那個跟蹤狂。

女兒忽然説“自己看到了鬼”,這個爸爸的回應方式價值百萬

這個爸爸最了不起的地方在哪裏呢?

他沒有在“孩子説謊沒説謊”這個事上較勁,沒有急着去教育孩子、矯正孩子或評判孩子,而是努力蹲下來,等一等,看一看,孩子心中到底在經歷什麼。

他堅持聽完了孩子的話,並且試着去弄清楚孩子的真正處境。

他確信,就算孩子説的話可能造假,但是“不想去”的心情卻一定是真的。

這一點,最是難能可貴。

誰也不知道,假如這個爸爸沒有耐心聽孩子表達,而是在孩子説出“有鬼”的那一刻,就劈頭蓋臉教訓孩子“瞎説”,後面到底會發生什麼。

但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女兒忽然説“自己看到了鬼”,這個爸爸的回應方式價值百萬

02

有太多父母做不到耐心傾聽。

我們太着急去教育孩子了。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她兒子馬上讀初二了。暑期開始之前的那個期末考,這個媽媽心裏就有火,因為兒子考得很不理想。暑期一到,媽媽就給兒子安排了好幾個補習班。

暑期即將過半,兒子學習狀態似乎越來越差,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日漸增多。

這個媽媽就忍不住了,上前問:該看書的時候,你為什麼不看書?

兒子説:我一看書就頭疼。

這個媽媽一聽就炸了,劈頭蓋臉地朝着兒子罵起來:

你還“頭疼”?你現在了不起了是吧?簡直太讓我失望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像你這樣自甘墮落,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沒想到,兒子聽完這些話後暴怒,直接跟媽媽發生了肢體衝突。後來,母子關係實在太緊張了,沒辦法,求助了心理諮詢。

在諮詢師面前,男孩終於吐露了真言。

原來他所在的班級,尖子生很多。他曾經擁有的那點自信心,早就耗盡了。

老師也時不時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説一些刺痛人的話。

他説:

“經常一打開書本,就忍不住沮喪、煩躁。明明花了那麼多時間,那麼多錢,成績還是這樣,還不如看電視。看電視就可以不用想了。她還一天到晚説我,她認為我毫無羞恥感,毫無上進心,我就更加難過,更加憤怒。”

這個媽媽得知真相後,傻眼了。

女兒忽然説“自己看到了鬼”,這個爸爸的回應方式價值百萬

所以,她究竟錯在哪裏了呢?

她一上來就先入為主地認定,兒子之所以不上進、不聽話,是因為他喜歡“不上進”,喜歡“墮落”。

出於這樣的信念,她的每句話、每個動作,傳遞出的都是對孩子的評判、輕視、攻擊,等等。

她不知道的是,孩子其實一上來就説了實話,吐露了他的困難。

他並不是天生壞種,生來就想要揹負“壞學生”的罪名。無論成績優秀與否,他一直都有“去做一個更優秀、更受歡迎的孩子”的本心。

所有孩子都如此。

當他們狀態不佳,不是他們想要保持他們糟糕的處境,更不意味着他們無法改變、不願成長。

真相只有一個,他們遇到了困難。

就像這個求助諮詢師的孩子。只有他內心淤堵的那些焦慮和沮喪一點點代謝出來,才可能有心理空間去安心學習。

每個孩子遇到的困難當然會不同。

那個困難和約束到底是什麼,做父母的蹲下來,停止評判和教育孩子的企圖,只是傾聽,往往很快就能從孩子那裏得到答案。

女兒忽然説“自己看到了鬼”,這個爸爸的回應方式價值百萬

03

曾經看到過一個新聞,説的是,一個青春期的男孩和他父親吵架,父親叫他吃飯,他不吃。喊了幾次,他都拒絕了。父親就説,不吃你就死吧,去死吧!

男孩真的去跳樓了,從二十多樓果斷地跳了下去。

很多人都説,怪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極少有人嘗試去了解這個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承受了什麼。

有太多父母在説教,很少父母去傾聽,甚至因此釀下許多不該發生的悲劇。

要如何才能夠走出這樣糟糕的親子溝通的困境?

第一,溝通之時,減少對錯的評判和説教。

説教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做父母的居高臨下地評判孩子,並傳遞出“這樣是錯的、那樣才是對的”訊息,隨時預備為孩子提供一個標準答案。

一旦這個對錯、好壞的標準答案拋出來了,我們跟孩子的溝通通道,往往就斷了。

記得聽過這麼一個動人的小故事。

一個很文藝範兒的媽媽,有一天問孩子:你長大後想做什麼呀?

孩子回答:我想做有錢人。

媽媽覺得很意外。她更期待孩子能給出一個不這麼“庸俗”的答案。

好在她沒有去評判孩子。而是進一步問:你是這樣想的呀,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孩子回答:變成有錢人,媽媽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累了。

你們看,孩子的世界,原本充滿了各種可能和意外的驚喜,我們為何要急着把他們束縛到一個標準答案裏?

何況,孩子一直是在發展、在變化的。他們今天如此,不代表明天如此。何必急着去評判、去教導呢?

教導和評判的多了,孩子也就怕了。他們怕在我們面前顯得“不夠正確”。他們慢慢就會變得退縮,而不敢表達和思考。甚至當他們真正遇到困難,也會不能及時求助。

所以,下一次,當孩子開口跟你説話,無論他們的説法多麼令你意外、反感,或者違揹你們的意願,只要不存在可能危害他人的情形,請不要急着做判斷或者生氣。

不如輕輕地説:哦,你是這樣認為的/你是這樣的感受。然後再去問一句:為什麼呢?我很願意聽一聽。

女兒忽然説“自己看到了鬼”,這個爸爸的回應方式價值百萬

第二,從感受層面去傾聽孩子。

説教和傾聽,當然是有很大區別的。

舉個例子。

孩子説:媽媽,蘋果真好吃!

媽媽答:蘋果很有營養,對身體好,每天都要吃一個蘋果,身體才會棒棒的。

這是説教。

孩子説:媽媽,蘋果真好吃!

媽媽答:是啊,好甜,好可口,真的很好吃呢。

這是傾聽。

説教帶有很多價值觀上的灌輸。傾聽則是在感受層面去跟孩子有鏈接、有交流,是以尊重和信任的態度,不加評判地去看見孩子內心的感受到底是什麼,並且承認孩子的感受。

女兒忽然説“自己看到了鬼”,這個爸爸的回應方式價值百萬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才能真正跟孩子進行有效的對話。

總之,所有的父母都需要知道一點,我們平日裏跟孩子説話,去告訴孩子“把作業做了、把房間收拾好……”,或者教導孩子“你應該這樣、不能那樣”,所有這些其實不叫真正的互動和交流。

只有孩子們可以放心地去描述自己感受到了什麼,經歷到了什麼,這樣才是真正的交流和互動,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被看見的孩子。

孩子自己被看見了,也才有能力去看見他人,理解他人,聽見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並作出恰當的回應。

傳説中的高情商的小孩兒,就是這樣養出來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93 字。

轉載請註明: 女兒忽然説“自己看到了鬼”,這個爸爸的回應方式價值百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