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 千萬不要逼他做這件事, 父母必知
上週末,我帶着孩子去給表妹的女兒送生日禮物。
我給小女孩買了個哆啦A夢形狀的蛋糕,她看得雙眼放光,捨不得吃。
孩子也才不到四歲,正是喜愛動漫角色的年紀。
我跟表妹坐下喝了杯茶,孩子們在玩耍的時候,表妹提出把蛋糕切了給大家分一分。
但小女孩卻小聲囁嚅了一句:“我不要。”
孩子媽似乎沒有聽到,起身準備去廚房拿碟子。
這下小女孩急了,站起身來大聲説:“我説了不要切蛋糕!”
表妹似乎是被刺激到了面子,臉色沉了下來:“XXX(孩子全名)!你是不是要這樣。”
我看狀況不對,立刻從中制止,説蛋蛋還有作業沒完成呢,帶孩子回家去,蛋糕就不用吃了。
孩子喜歡的蛋糕,就讓她自己處理吧。嗨,小孩子懂什麼,才那麼小就摳摳搜搜的,長大了還得了?
顯然沒把我的話聽進去。
晨媽在後台也經常能看到媽媽們的留言:我家小孩就是不愛分享,要怎麼治?
其實呀,分享不是“治”出來的,而是“理”出來的。
1、
物權意識的萌芽
孩子摳門的現象,屢見不鮮。
不僅僅是拒絕分享,有時候更加發展到拿別的小朋友的東西、為了玩具跟別的小朋友爭吵,甚至在幼兒園裏大打出手。
有的家長不明白:為什麼我們家人都特別豪爽,生了個娃摳門成這樣呢?
還有的家長上升到道德品質問題上,非要立刻給娃掰正不可。訓一頓算好的,有的小朋友甚至要被打屁股。
其實家長們大可不必如此敏感,用極端的方式給孩子教訓。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物權意識的敏感期造成的。
也就是説,這個時候孩子對物品的所屬權、使用權和支配權表現得非常明顯。
具體到現實生活中:
在語言上,經常會以“我”“我的”作為開頭;情緒上會表現得難以自控,容易情緒激動和大喜大悲;在行動方面,會比平時更加具有攻擊性。
這是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咱們家長首先需要對孩子這種表現有着正確的認知,再去陪伴孩子良好地度過物權敏感期,並正確地引導他們具備良好的物權意識。
2、
不規範物權意識的後果
有些家長總覺得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
但實際情況是家長沒有用對自己的權力去規範孩子的行為。
規範物權意識,也需要建立在家長有充分教育意識的基礎上。
微博有網友曝光過親戚家的熊孩子,來到自己家之後如同蝗蟲過境,不僅物品被損毀,家中也一片狼藉;
博主問責孩子的母親之後,卻被羞辱“沒教養”“晚上做什麼職業”。
家長沒有明確的物權意識,孩子就更不可能有了。所以我們自己首先得要清晰把握這一點。
之前就有熊孩子以“洗鋼琴”的名義,把水倒在了親戚的鋼琴上。鋼琴直接報廢,而他的家長並沒有處罰孩子。
代價是,不久之後熊孩子駕輕就熟地把可樂倒在了琴行66萬的鋼琴上。
不去給予孩子充分的物權教育,其惡果終究是要我們家長自己來承擔。
3、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那麼如何去規範孩子的物權意識呢?家長有這幾點務必要做到。
家長需要平靜一下情緒
當孩子拒絕分享,駁回你面子的時候,你是否覺得熱血上頭?
其實我們如果帶着怒氣,我們自己的行為也會有衝動的時候。
不妨深吸一口氣,默唸一句“孩子只是物權敏感期”,冷靜下來了再想想如何處理會更好哦。
這對孩子的心理和親子關係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要讓孩子瞭解分享的樂趣
有時候孩子是不明白分享的快樂的,家長可以從這裏進行引導。
比如帶着孩子給鄰居或者親友分享親手包的粽子、餃子,問問他是不是分享給別人東西,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呀~
潛移默化之間,孩子也會懂得分享的樂趣,樂於去模仿家長的行為。
要讓孩子尊重別人的物權
另外,家長對於別人的物權就需要抱有尊重的態度。不要因為犯錯的是自家娃就不去懲罰。
素質的培養是一輩子的事。
有個小朋友偷了書店的漫畫書,家長帶兒子登門道歉並賠償了書的費用。
“由於我教子無方,(兒子)在你店裏拿了四本(漫)畫書,貴店門沒開,本應本人帶上兒子親自來道歉,沒開門,我給你(把錢)放裏面。對不起。”
身體力行地給孩子上了一課,讓孩子一生銘記。
不要打罵
相比這位家長温和的做法,有的家長在人前就更加嚴厲地訓斥孩子,非打即罵。
這種做法一方面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不願意分享,另一方面,還會對孩子的物權意識進行混淆。
“我的媽媽打了我,是不是我確實應該把東西都給別人。”
孩子錯誤心理的產生,也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引導沒有做好。
不要逗弄
還有的家長會故意逗孩子:“來,把你的零食給媽媽吃好嗎~”
等你拿到手了,你又推脱不要了。
這對我們大人而言是無所謂,但對孩子來講是一種戲弄,久而久之孩子也會不願意分享。
不要強迫
威脅孩子、逼迫孩子也會不利於孩子物權意識的形成。
看似孩子“聽話”了,但實際上並不是出於孩子的內心。
這種“分享”,對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只能起到反作用。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願我們都能用對方法,培養出一個樂於分享、進退有序的快樂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