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信中醫,又為什麼有人不信中醫?

國醫大師朱良春先生曾説:“邢斌同志喜讀書,善讀書,勤臨牀,是青年中醫之佼佼者。”

《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的第二集,記錄了邢斌醫師由青年跨入中年這八九年間撰寫的醫論、醫話、醫案。這些文章縱論古今,解析經典,或暢述臨證思維,或闡釋辨證眼目,或介紹方藥心法,運思精深,時有新見。

為什麼有人信中醫,又為什麼有人不信中醫?

《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第二集

邢 斌著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疫情爆發,連帶了中醫黑與中醫粉之間的論戰也大爆發了。文章的數量大概可以説是井噴了。

一方説得頭頭是道,另一方也講得義正辭嚴,都能講事實,都能擺道理,但誰也説服不了誰,他們的爭論估計是沒完沒了了,我在想。

為什麼?

照道理,這本應該是一個學術問題。也就是説,中醫這門學問到底能不能成立,按照中醫的學術來看病,事實上到底有沒有效果。

但實際上呢?這變成了一個個人經歷的問題,也就是説,你信不信中醫,完全是運氣使然。

什麼意思?

人們為什麼會信中醫?不是因為他研究了中醫,搞清楚了中醫,實踐了中醫,治好了很多人。而是因為他或多或少從中醫這裏受益了,所以他信了中醫。獲益少的,比如從中醫裏的單方驗方中治好了感冒、腳癬。獲益多的,比如他患了某種病,看了好多西醫,都沒有看好,看了某位高水平的中醫,看好了。這些受益者,受益得越多,感情上就越信。

那反過來,為什麼有人不信中醫呢?因為他們沒有從中醫這裏獲益,甚至是從中醫受到了傷害。這些人沒有獲益,他當然就沒有感情,又因為他從小從教育裏獲得的跟中醫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會傾向於反中醫。而另一些人,曾找中醫看過病,沒有看好,甚至病情加重了,或有了副作用,他們在感情上就會恨中醫。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魯迅。我的中學同學都知道我那時喜歡魯迅佩服魯迅是出了名的。儘管現在沒有那麼喜歡他,因為覺得他不夠寬容,但對他思想的深刻、見解的透闢,還是充滿了敬意。魯迅是反中醫的,他説中醫是有意無意的騙子。他為何反中醫,大家都知道,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經歷,他爸爸的病中醫沒給看好,沒給看好也就罷了,用的藥還奇奇怪怪的,與科學與常識是相悖的。還好我沒有因為喜歡魯迅而反中醫。我中學時本來的興趣是文史哲,但因為對氣功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報了上海中醫藥大學,一本二本大專的所有志願,全部填了它,最後運氣好,高出一本分數線60多分,上了上海中醫藥大學。

魯迅那麼厲害一個人,也反中醫。原來沒有想那麼多,因為那時候小,不懂人性。現在想想,既為他遺憾,但也完全能理解他。

反過來,如果你要慫中醫黑,你也可以舉出很多厲害的人物來。什麼大科學家、大政治家、大學者,一定也會有很多。他們要麼睿智,要麼精明,總之不是笨蛋,怎麼也會相信中醫呢?我相信——你如果研究一下他們的生平——他們相信中醫的原因,往往也是有親身經歷的,或多或少從中醫這裏受益過。

那麼好了,問題來了。明明是一個學術問題嘛,怎麼變成了一個感情問題?

其實事實就是這樣,表面是學問,但實際上學問也是由人來做的。學問家也是人,科學家也是人。再理智的人,也會被感情連累。這就是事實:運氣好的人,信了中醫;運氣不好的人,恨了中醫。

其實這是擺不上台面的,儘管很多時候它真就上了枱面,大家就是這樣吵來吵去的,你説遇到了神醫,他説遇到了騙子。但我要呼籲,我們一定要在高一個層次上面,就是在台面上,開展理性的討論。否則爭來吵去是永遠沒有結果的。那就要回到我前面説的,中醫這門學問到底能不能成立,按照中醫的學術來看病,事實上到底有沒有效果?

——摘自《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第二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作者:邢斌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1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有人信中醫,又為什麼有人不信中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