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性之最,快來查漏補缺!有病不求人!
一、利水滲濕之最茯苓
茯苓自古被視為“中藥八珍”之一,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能夠共同發揮獨特功效,故而又有“四時神藥”的美譽。
中醫認為,茯苓具有顯著的利水滲濕功效,藥性平和,既能入藥,又可食用,是不可多得的健脾祛濕要藥。現代研究表明,茯苓中含有的多糖有補中健脾以及增強免疫的作用。
著名的茯苓食療方有茯苓山藥包子、茯苓湯圓、茯苓餅等。秋冬季喝粥是一個温暖胃部又助消化的食療方法,早晨來一碗茯苓山藥粥,健脾暖胃,還可以添加茯苓、薏米、乾薑等一同熬製。茯苓和薏米具有健脾利濕、温胃功效,而薑片則可以散寒。
二、生津之最石斛
石斛首載於《本經》,中醫認為其味甘性微寒。具有生津養胃,滋陰清熱,潤肺益腎,明目強腰的功效。口乾舌燥的時候,嚼一條新鮮石斛,滿口生津。
天氣漸寒,火鍋吃多了容易出現虛火上浮口腔潰瘍,怎麼辦?給自己煮一鍋石斛陳皮生薑煲水鴨湯,就有很好的降火作用。準備水鴨250克,石斛15~20克,生薑5片,陳皮一瓣。把石斛、老鴨、生薑、陳皮放入鍋內,倒入温開水,開大火燒開,改小火煲1個半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石斛是微寒味甘的一種藥材,煲湯時石斛藥材味並不重,還會有微甜的回味。鴨肉營養豐富,能清涼降燥,適宜涼補,此膳食特別適用於平素容易口腔潰瘍,大便乾結,口乾舌燥之人。
由於石斛性偏寒,易傷陽氣,因此,適於陰虛有熱之人服用。
三、止血之最三七
三七被載入本草典籍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如明代藥王李時珍將其收入《本草綱目》時稱:“此藥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雲有奇功。”
中醫學認為,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腸經,是治療“血證”的要藥。三七具有“通”“止”兩大特點,即血瘀不通暢時可以活血散血;當機體有出血傾向時它又能止血。
現代藥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三七富含三七皂苷、三七多糖、三七素、黃酮等物質,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抗疲勞、抗衰老、耐缺氧、降血脂、降血糖、擴張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環、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孕婦禁用三七。
四、活血之最丹蔘
丹蔘味苦,性微寒,無毒。根入藥,有活血化瘀、調經等功效。清代《本草便讀》中記載:丹蔘,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味甘苦以調經,不過專通營分。
丹蔘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餘,為調理血分之首藥。所以,丹蔘是中醫遣方用藥中活血化瘀的常用藥,尤其針對胸悶胸痛問題,可有效緩解胸部血淤問題。
可將15克丹蔘、15克山楂洗淨曬乾或是烘乾後,研成粗末,混合均勻後用沸水沖泡,加蓋悶15分鐘即可濾渣飲用。這個搭配有助於降血脂,還能起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五、清痰之最貝母
貝母,形似聚貝子,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傳統中醫認為貝母作用於心肺二經,有清熱散結、化痰止咳的功效,是大眾所青睞的中藥。
貝母蒸梨是大家熟知的一款膳食,一般是先將貝母浸泡至手捏上去有些軟,梨不削皮,將梨從中間切成兩半,剜去核,將貝母放入梨中,再將梨合上用繩子捆綁固定,一般蒸半小時即可。貝母較硬,建議提前浸泡,不宜用長時間蒸煮的辦法,否則會讓貝母的藥性減弱。
感冒初期出現的咳嗽不適合食用貝母蒸梨,因為貝母具有收斂的性質。對於感冒咳嗽來説,調理上應該講究的是驅散外邪而非收斂,如果在感冒初期就靠貝母來調理,很可能適得其反。只有在感冒中後期出現了慢性咳嗽遷延不愈時,食用貝母蒸梨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