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是世界上人羣感染率最高的細菌之一,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導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可導致胃癌的發生風險增加4~6倍,是世界衞生組織公認的胃癌一級致癌因子。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重慶市老年病醫院)消化內分泌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孫文靜表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也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因此,認識幽門螺桿菌對於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這樣的共識下,自2020年以來,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連續4年參加了重慶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主辦的“‘鋤’幽防癌,健康‘胃’來”大型義診活動,通過線上科普公益講座、走進社區等方式為老百姓普及幽門螺桿菌的相關科普知識,惠及數千餘名居民。
健康義診。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供圖
那麼,什麼是幽門螺桿菌?它又是如何傳染的?感染後又如何治療?對此孫文靜進行了科普解答。
孫文靜介紹,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寄生在人體胃幽門部的一種微厭氧菌,呈螺旋形,故叫做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主要黏附於胃黏膜以及細胞間隙,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幽門螺桿菌感染之後,胃黏膜在細菌毒素以及各種炎症因子的作用下,通過“炎症—萎縮—腸化—上皮內瘤變—腫瘤”的途徑導致胃癌的發生。
幽門螺桿菌是如何傳染?
孫文靜回答稱,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其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途徑,且人羣均普遍易感。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糞便中含有幽門螺桿菌,經糞便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是重要的傳染源。
科普講座。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供圖
此外,口口傳播途徑也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重要途徑,例如,含有幽門螺桿菌的嘔吐物污染過的水源或食物、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咀嚼過的食物餵食嬰兒、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共用水杯等方式,都會導致幽門螺桿菌在人羣間的傳播。由此可見,在生活方式中,應注意勤洗手,就餐時採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不與他人共用水杯,不吃不乾淨的食物等衞生習慣,避免病從口入。
如何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篩查?
孫文靜提醒,經常胃不舒服、噁心、腹脹、噯氣、胃痛、口臭等現象,就要小心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她介紹了兩種常見的檢測方法。“體檢時的幽門螺桿菌吹氣檢查就是無創、方便的檢測方法,但這種方法不適合所有人。檢查前服用的藥物(碳14)有極微量的放射性,備孕的女性以及孕期女性、兒童不宜檢查。服用胃藥和抗生素者應停藥一段時間再檢查。還有一種方法是幽門螺桿菌糞便抗原檢測。由於幽門螺桿菌在胃裏生活,經過新陳代謝會脱落並排出體外,大家可以在藥店購買檢測紙,居家檢測。這種方法的準確率能達到90%以上。”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
“如檢查結果是陽性,説明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成人不吃藥是不可能自己好的,需要規範治療。”孫文靜介紹,一般使用四聯療法治療,就是選擇兩種抗生素:拉唑類藥物和鉍劑,患者服用兩週即可。服用藥物期間不能飲酒,要健康飲食。“幽門螺桿菌根除後,每年的再感染率低於1.5%。所以,治療後複查結果陰性者,不一定需要每年都複查。”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發生關係密切。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預防胃癌的有效的可控措施。
義診活動現場。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供圖
“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的最佳時機是在胃黏膜萎縮、腸化發生之前,若超過這一最佳時機,幽門螺桿菌感染導致的胃黏膜病變則難以逆轉。” 孫文靜介紹,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需在消化內科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醫生會嚴格掌握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適應症,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必要時需根據幽門螺桿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進行選藥,以減少耐藥的發生。對於患者來説,嚴格遵醫囑服藥,做到不漏服、不中斷服藥,服藥期間忌煙酒,以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治率。
總的説來,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老百姓中很熱門的一個健康話題,只要大家認識到根除幽門螺桿菌在防治胃癌中的重要性,做到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幽門螺桿菌的篩查與防治工作,對於降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病率,防治胃癌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