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愛摳鼻子的人,真的更容易老年痴呆!
長期摳鼻子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無數公眾號發過以此為主題的相關文章,內容概括起來無非是:有感染風險、有出血風險、鼻孔不會變大。
這些觀點……
當然都沒有錯啦。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但前段時間《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摳鼻子居然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1]。
怎麼會這樣呢?
01
阿爾茨海默病是世界難題
阿爾茨海默病多見於老年人,是以記憶障礙、認知功能損害、神經退行性病變等為主要症狀的疾病。患者一般從記憶功能明顯衰退開始發病,逐漸發展到多種神經功能障礙、失去自理能力。
阿爾茨海默病不僅影響患者自身晚年的生存質量,也給家人帶來更多的照護壓力。
全世界有無數的科學家在努力攻克這一疾病,但目前仍然不清楚具體的病因、發病機制。
因此也無法治癒該病,只能在延緩疾病進展、緩解部分症狀、提高生存質量上努力。
雖然具體病因不明,但醫學界已經發現一些特徵性的病理現象。
患者的大腦都會出現瀰漫性的神經炎性斑塊,細胞外有 β-澱粉樣物質沉積,神經原纖維纏結,細胞內有過度磷酸化的 tau蛋白聚集。
這些特徵為發病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02
從摳鼻到阿爾茨海默病
身為阿爾茨海默病最具特徵性的病變成分,β-澱粉樣物質本質上其實是一種抗菌肽。[2]
它由神經細胞釋放出來,用來應對特定的炎症因子。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有 β-澱粉樣物質沉積,這意味着他們腦內曾經發生過大量的炎症反應。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順理成章地,科學家們沿着炎症和感染的思路尋找答案。
果然在一些研究裏發現高達 90% 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中殘留有肺炎衣原體 DNA,而正常人腦中含有肺炎衣原體的情況只在 5% 左右。 [3-5]
看起來,肺炎衣原體似乎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密切相關。
進一步研究發現,肺炎衣原體可以繞開血腦屏障,直接通過感染嗅覺神經、三叉神經迅速侵入腦部。引發長期的炎症反應,進而誘導或者促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 [1]
所以,如果拿不乾淨的手摳了鼻子,而手上正好攜帶有一定數量的致病菌,搞不好還真的會導致肺炎衣原體感染腦部,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呢!
03
這個發現的意義
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個發現或許不能算是好消息。
匿名調查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會摳鼻子。
多數人的頻率在每天 4 次左右,少數人可以達到每天 6 次以上。[6]
摳鼻子的現象如此普遍,意味着每個人都有感染肺炎衣原體,從而增高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但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
1.要注意衞生,摳鼻子前做好清潔,使用乾淨、温和的工具清理鼻腔。
即便不為了預防阿爾茨海默病,也要預防其它感染源;
2.動作儘量温柔,減少鼻黏膜損傷;
3.保持良好的室內通風環境,減少環境中致病菌的濃度,從而降低感染風險;
4.注意空氣濕度,避免鼻腔過度乾燥,進而屏障受損。
對於醫務人員和科研工作者,這個發現卻有着特別的意義。
一方面,它揭示了肺炎衣原體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關係,為以後進一步的研究、治療和預防都提供了證據和思路;
另一方面,肺炎衣原體進入腦內的獨特又迅速的路徑為腦內用藥的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
一些腦部疾病並不缺乏有效的藥物。但由於血腦屏障的存在,藥物常常不能到達大腦中需要作用的位置。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能越過血腦屏障的藥物載體,而肺炎支原體的感染路徑或許能給腦內用藥的路徑提供新的可能。
話又説回來,既然摳鼻子是人人都愛的運動,絕對風險本來也不會很高。
但如果摳出來還吃下去,那風險就會直線上升。
因為很可能會被大家嫌棄,從而危害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Chacko A, Delbaz A, Walkden H, et al. Chlamydia pneumoniae can infe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ia the olfactory and trigeminal nerves and contributes to Alzheimer's disease risk. Sci Rep. 2022;12(1):2759. Published 2022 Feb 17. doi:10.1038/s41598-022-06749-9
[2] Soscia SJ, Kirby JE, Washicosky KJ, et al. The Alzheimer's disease-associated amyloid beta-protein is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PLoS One. 2010;5(3):e9505. Published 2010 Mar 3. doi:10.1371/journal.pone.0009505
[3] Balin BJ, Gérard HC, Arking EJ,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hlamydia pneumoniae in the Alzheimer's brain. Med Microbiol Immunol. 1998;187(1):23-42. doi:10.1007/s004300050071
[4] Schumacher HR Jr, Gérard HC, Arayssi TK, et al. Lower prevalence of Chlamydia pneumoniae DNA compared with Chlamydia trachomatis DNA in synovial tissue of arthritis patients. Arthritis Rheum. 1999;42(9):1889-1893. doi:10.1002/1529-0131(199909)42:9<1889::AID-ANR13>3.0.CO;2-W
[5] Balin BJ, Little CS, Hammond CJ, et al. Chlamydophila pneumoniae and the etiology of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J Alzheimers Dis. 2008;13(4):371-380. doi:10.3233/jad-2008-13403
[6] Andrade C, Srihari BS.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rhinotillexomania in an adolescent sample. J Clin Psychiatry. 2001;62(6):426-431. doi:10.4088/jcp.v62n0605
作者|飛刀斷雨 科普作者
審核|喬建歌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老年科 副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