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落寸關尺

中藥藥櫃,傳説是三國時名醫華佗治好了一位木匠,木匠為了報答治癒之恩,特別為其打造了有四百多個小斗的櫃子,鬥面寫上藥名,用來儲存常用中草藥。由於是一格一斗的,所以又稱百子櫃或藥斗子。中醫藥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千百年來都守護着人們的健康。

指落寸關尺

清朝櫸木中藥櫃

我有兩座櫸木藥櫃,是在清朝時從中國打製運到台灣的,一轉眼就一百多年過去,傳承至今沒有什麼缺損,這真的很不容易。藥櫃是榫卯構造,沒有一根鐵釘,每個藥櫃又分成上下兩段,以便搬運。在平視觀上鬥,展手及邊沿的原則下,每櫃中間位置有15個抽屜,每個抽屜裝12個藥鬥,在每個抽屜面上刻上12種藥名,藥的分類是以中草藥的性質分,如生柯子、五倍子、牛旁子就歸一屜,兩櫃共360種常用中草藥。

如今這百年藥櫃搬進我家以後,已不再裝中草藥了,我將幾百個藥鬥清出,定製了一堵牆的松林格子,把藥鬥一個一個放進去,壯觀之餘,又可收納置物,這是老藥斗的新生命。我曾寫了一首詩“欲學懸壺終未得,偏方偶錄儲吾廬。略知百藥其中味,百藥何曾識我無?”

指落寸關尺

濟世應驗良方

想起昔年想學中醫,只是後來我選擇了文科,就沒有往中醫一途,有時候想來沒有繼承曾外祖父的醫術,確實非常遺憾。不過在大學時,我在冷攤上只要看到線裝中藥書籍或手抄醫案,都會買下來收藏。有時聽到一些偏方,也會記錄下來,像在台灣也有生長的一味草藥“釘地蜈蚣”,朋友少時單味煎服,治好了身上的皮蛇,也就記下作為參考。而藏書中有一部浪浮人西亭汪坦在乾隆二十一年所輯《濟世應驗良方》稿本,他序言説:“……生平喜讀方書,第有一症即有百千之方,茫如浩海,烏知所向,必究其奧妙,百試百驗,乃為天下第一,至當不易。三十年來客遊於外,每遇親朋效驗良方,見者必錄……殆濟人利物之至寳。”誠然如是,地雖有南北,人亦有虛實寒熱,驗方,是醫者長年臨牀經驗的積累,只要因時制義,增減施藥,都能起死回生。

昔有一老婦日夜頭痛,經醫數日不止,反將兩目痛盲。再另看醫生皆不能治癒,反兼全身痛。經月餘,得我曾外祖父雨亭公切診斷為“心肝肺腎火太燥熱”,開生石決明、元參等17味藥增減輪服頭痛盡止,雨亭公言此症初起如由他診治,老婦兩目不致痛盲。可見指落寸關尺,須精確按脈取浮沉緩澀,定病出何臟腑外,配藥得宜,方能藥到病除。

然人生病不外是“風、寒、暑、濕、燥、火”六邪入侵人體,及七情“喜、怒、思、憂、悲、恐、驚”失調,導致臟腑氣血紊亂而引發疾病。故食物也好,藥物也罷,藥到可以病除,但卻不能治心,所以人的情緒狀態是最容易影響人的健康的,平日運動鍛練更顯得重要,所謂活動活動,要活就必須要動,在動靜之間取得平衡才是上策。

指落寸關尺

陳立夫先生及其書法

“養身在動,養心在靜”,是陳立夫先生的長壽的秘訣,他晚年每天必走2000步來養身。同時他30餘年如一日,每天都寫書法來養心,因此他長壽,活到103歲。在先生百歲那年我刻了一方“立夫永壽”的印章向他祝壽,先生更有別於平日書寫四書內容的習慣,題了“精刻可愛”四字送我,使我特別感動。

而且立夫先生一生為推動研究保存中醫藥學不遺餘力,由於先生長壽,求字的人多如牛毛,所以他的書法就訂有不同筆潤,並將數以千萬計的筆潤全數撥入“立夫醫藥研究文教基金會”,台灣的中醫藥學遂得以蓬勃發展。

指落寸關尺

馬光亞書生書聯

我曾認識一位醫術高明的中醫馬光亞先生,他是湖南湘潭人,父親是齊白石的好友,他兒時就常為白石老人磨墨,看老人作畫刻印。後來他從外祖父彭文彩學習中醫,在1947年參加中醫師考試合格。到台灣後,懸壺濟世,潔身自好。他在台北的上海同德堂國藥號駐診,並在立夫先生任董事的中國醫藥學院執教。光亞先生也善詩文書法,他86歲那一年曾撰一聯送我,至今感激。(葉國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5 字。

轉載請註明: 指落寸關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