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寶寶睡夢中去世,爸爸發現時已沒了呼吸!醫生痛心:這樣吃真的很危險!
本文轉自【錢江晚報】;
最近,一個3歲多的“小網紅”佩琪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為她的體重實在太誇張了。
據女孩媽媽社交賬號視頻記錄:
2年前,當時一歲半的佩琪圓滾滾粉嘟嘟,胖的不算誇張;
1年前,當時兩歲半的佩琪體重達50斤;
三個月前,三歲的佩琪體重超過60斤;
最近,三歲多的佩琪已經達70斤!
比小女孩體重直線上升還誇張的是,佩琪爸媽非但不急,還越喂越多,興奮宣佈:馬上突破100斤!
事件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在網上引發巨大爭議。
從健康角度而言,這樣做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不良影響?浙大兒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吳蔚主任醫師為我們帶來專業分析。
這樣的吃法,很危險!
曾有4歲小胖墩在睡夢中去世
“這樣的吃法,很危險!” 吳蔚主任醫師説,3歲女孩70斤,這個體重相當於正常同齡孩子的2.5倍,屬於重度肥胖,會引起全身代謝問題。
“從視頻看,女孩一直暴飲暴食,這樣體內胰島素會一直保持較高水平,長期發展下去,會引起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甚至心血管疾病、痛風等等,可能危及生命。”吳蔚介紹,醫院以前還接診過一個孩子,是重度肥胖,高血壓引起的腦中風,抽搐並導致偏癱,雖然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搶救了回來,但當時情況很危險。
此前還有過一個4歲7個月大的孩子,腰圍已經達到95公分,快趕上成年人了,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5,屬於重度肥胖。這個孩子不僅有各種肥胖引起的代謝性疾病,還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晚上睡覺的時候鼾聲如雷。這個孩子在睡夢中突然去世,當他爸爸發現時已經沒了呼吸。
因為肥胖痛苦終身
糖尿病、脂肪肝、發育問題都來了
“目前在我國發達地區的大城市,5個孩子當中,就有一個孩子過重或肥胖,這非常值得引起重視。” 吳蔚介紹,今年暑假,每天都有幾十個孩子來看肥胖問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她表示,孩子太胖容易引發多種代謝性疾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等都會找上門。來醫院看病的不少孩子,就是因為吃的過多、重度肥胖得了糖尿病。由於小年齡就發病,孩子很難做好自己的飲食管理,有的孩子明知自己有糖尿病還偷偷喝可樂,最後躺進了重症監護室。還有很多糖尿病孩子家庭,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疾病壓力中,家長和孩子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心理行為問題。
太胖還容易引起性早熟、性發育不良。比方説一個男孩子,三個月時間裏胖了10斤,才9歲5個月的孩子,骨齡檢測結果卻顯示為12.5歲,孩子的睾丸發育也已經有6毫升。從醫學上來説,睾丸發育超過4毫升,就已屬於性早熟,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孩子肥胖還會引起脂肪肝,如果炎症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時間長了以後肝臟也會發生纖維化,這些孩子未來發生肝癌的概率也會比一般孩子要高得多。
小時候胖 長大了也胖
孩子很容易從小胖到大
“有的家長想着小時候胖點沒關係,只要身高不影響,長大後減肥就可以了。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對的,很多人的肥胖問題就是從小時候開始的,小時候體重有問題的孩子,在成年後也更容易出現體重問題,即使減肥減下來,也很容易反彈回去。”吳蔚主任醫師介紹説,從隨訪情況來看,醫院接診過的不少肥胖孩子,長大後仍然面臨體重管理問題。
有研究數據表明,10%-20%的肥胖嬰兒將成為肥胖兒童,40%的肥胖兒童將成為肥胖青少年,75%-80%的肥胖青少年將成為肥胖成人。同時,肥胖時間越長,肥胖程度越重,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越大。因此,重視肥胖要從嬰幼兒期開始,儘早對小兒肥胖進行干預。
實用小知識1:怎樣辨別兒童肥胖?
臨牀上醫生會用到體塊指數(BMI)更精確地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肥胖,
體塊指數就是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和成人的BMI不同,兒童的BMI要分年齡段。
男童BMI對照表
女童BMI對照表
此外,醫學上還會用到腰圍身高比,用於辨別是否有中心性肥胖,如果該比例超過0.48就應當高度警惕中心性肥胖及其帶來的併發症。
實用小知識2:如何幫助孩子控制體重?
在兒童期不宜使用減肥藥物或過度節食來控制體重,應選擇科學的方法改善飲食,包括控制
熱卡、合理的葷素搭配及健康的烹飪方式,結合運動,增加機體消耗,使孩子能夠有計劃地健康減肥。
就運動而言,以有氧運動為佳,動員全身肌肉、脂肪,達到減肥的效果。具體如快走、跑步、游泳、騎車、打球、有氧操、踢毽子等等。家長可以根據天氣、居住環境、場地及孩子愛好等具體情況,為孩子選擇幾種運動,並長期堅持。
就膳食而言,要注重均衡營養,以糧穀類為主,提供適量的動物性優質蛋白,足量豐富的果蔬,尤其是深色蔬菜,保證乳類。避免過度攝入蛋白質食物,如魚、肉類,避免以水果替代蔬菜。如學齡期(6-12歲)兒童,每天蔬菜的攝入量要達300-500克,水果300克(約一個蘋果);學齡前幼兒蔬菜約200-300克;鮮牛奶攝入保持在300-500毫升,可提供豐富的鈣和優質蛋白。“不過相對於酸奶,更推薦孩子飲用鮮牛奶,酸奶含糖量較高,過多糖分的攝入對孩子的身體並沒有好處。”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祝姚玲 記者 張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