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回答,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健康

微博上曾經有網友講過這樣一件讓人氣憤的事,該網友和已經懷孕的朋友聊天的時候,旁邊有個親戚家上四年級的孩子,身高和體重都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突然從背後猛推了一下孕婦,幸虧旁邊人及時拉住,才避免了嚴重後果。問起這個孩子為何要推孕婦,“熊孩子”卻説:“我只想看看把它推倒到底會不會流產”。這位網友當場就把“熊孩子”打了一頓,網友們紛紛評論打得好。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也在談話節目《圓桌派》中説過:“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之心”。李玫瑾教授的言論和時下很多“讚賞教育”“鼓勵教育”的理念似乎背道而馳,其實這是告訴我們,懲罰教育不容忽視。

一、為何李玫瑾教授會説孩子該打就要打呢?

1、讓孩子學會心存敬畏

現在的“熊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往往都是天不怕地不怕,既不懂得尊重他人,也毫無原則和底線。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危險的,孩子在家不怕父母,做錯了事也不會被懲罰,在外面犯了錯也有父母兜着,這就讓孩子無法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不知道何為對錯,從而為所欲為。長大之後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到時後悔也來不及。

2、讓孩子印象更深刻

現在的教育理念都不提倡打孩子,父母也覺得孩子犯錯了之後要和孩子講道理,而講道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有用的,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聽不懂也不想聽。一味地講道理,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很多時候表面上在聽,其實思想早就跑到九霄雲外了,或者嘴上説“聽懂了、記住了”,行為上該怎樣還怎樣。總是講道理,而不給出懲罰,不痛不癢,孩子無法有深刻的印象,也產生不了教育的作用。

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很有必要用打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敬畏,通過打能讓孩子對自己犯的錯有深刻印象,並且體會到錯誤行為帶來的後果。以後就不敢再犯同樣的錯誤。通過打能更好地給孩子立規矩,使孩子的所作所為有底線,但是也不能濫用這種方式,打的過多也會適得其反,所以,應該注意方式和方法。

二、父母應注意什麼?

1、告訴孩子為什麼捱打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尤其是興致比較嚴重的錯誤行為,比如高空拋物、欺負弱小、偷東西等,這些事絕對不能慣着的,如果講道理沒用,該打就要打。但是打完之後,一定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為什麼捱打,讓孩子知道這些行為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打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錯能改,不然就白打了。

2、不能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有些父母自身遇到了不愉快無處發泄,就會拿孩子當出氣筒,動不動就打孩子,即使孩子並沒有原則性的錯誤,也會劈頭蓋臉地打一頓再説,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是簡單粗暴,拿孩子來發泄怒火。這樣對孩子的內心會產生嚴重的傷害,孩子會非常害怕權威,看到父母就會戰戰兢兢,生怕惹父母不高興,長大以後要麼不敢有自己的主見,要麼和父母一樣暴力,所以,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切記隨意打孩子。

3、對孩子表達愛

孩子在捱打之後,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會在心理上對父母產生出距離感,甚至還會有敵對的情緒。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任何時候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只不過你這個行為是非常不對的”,對孩子就事論事,讓孩子體會到被接納,也就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懲罰,更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為。

怎麼培養孩子好性格,這是很多家長關注的問題。雖然我們很多家長也能很好地教育孩 子,但是那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養育方式。我們現在壓力比改革開放前大很多,大多數的家長都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對此,我們可以藉助早教書籍,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家長也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