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如何應對“糟糕的兩歲”?告訴你3個小妙招兒
當了母親的基本都知道一個詞,“Terrible two”,這是一個國外引進的概念,但事實上卻是全球通用,直譯過來就是“糟糕的兩歲”,從字面意識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個概念的含義。
相信很多寶媽都會有這種經驗,孩子該2歲左右的時候忽然“性情大變”,開始有自己的脾氣了,稍不如意就發火,甚至耍賴,很多寶媽都會非常頭疼。
許多沒經驗不明就裏的寶媽往往以為孩子是故意的,甚至是性格本身出了問題,因此會非常嚴厲的對待寶寶,並認為孩子長到後會不好教育。
其實真就是寶媽想多了,2歲寶寶出現這些狀態,再正常不過了。這是因為孩子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孩子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之後,自主願望會顯著的增強
寶寶在一歲半左右的時候就開始逐漸覺醒自我意識,在兩歲左右的時候會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在這期間孩子會執着於分辨“你我”、“你的我的”,並因此可能會大發脾氣。
這其實都正常現象,是孩子自我心理發育的必經階段,他們也並非故意對抗並對他人抱有敵意,他們只是在經歷正常的成長。
這時候的孩子不再單單對周圍的環境和一切感到好奇,而是逐漸有了“我”的意識,並且開始嘗試自己和周圍環境的互動,然後通過不斷地互動反饋來逐漸思考自己的行為。
簡單來説,他們這時候有了自我意識,不會再一味的“逆來順受”,而是會根據自我的需求作出決定,開始知道了“反抗”,知道了向周圍説“不”。
為什麼孩子在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之後,性格會變得很糟糕?
主要原因在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並非同步。簡單來説絕大部分的寶寶在2歲左右時候,身體發育和智力發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般來説,寶寶此時的智力發育已經超過了身體發育,甚至拉開了不小的距離。這時候寶寶很可能因為腦中的想法無法通過行為實現而生氣。
比如孩子玩積木,他很可能想好了去搭一個怎樣的造型,但是受限於身體器官發育的限制,他並做不到,而且自己的語言能力也不足以支撐他表達出他的想法,這就會讓他很難受。
這個時候他們對於情緒的自控能力又非常弱,便會發脾氣甚至哇哇大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在父母看來就是“玩玩好好的突然就發飆了”。類似情況會出現在各種情境中。
面對孩子的“發飆”,家長應該該怎麼做?4招解決
招數一:讓他自己鬧一會,不用理會
當孩子“發飆”了。各種無理取鬧的時候,家長完全沒必要去理會,讓他自己鬧一會兒就好了,這時候你去講道理,安慰或者批評,都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他甚至會因此鬧得更兇。
等孩子自己哭夠了、鬧夠了,你用温毛巾給孩子擦擦臉,讓他緩一緩,然後抱抱他,在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慢慢的溝通,看看他到底需要什麼幫助。
招數二:幫孩子使用語言表達情緒
當孩子平靜之後,家長除了安慰孩子之外,還應該學會引導孩子用最簡單語言來表達情緒,比如家長可以詢問孩子,“你是不是感到很難過或者生氣?”
當得到孩子的確認的之後,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下次再有這種情況,你不要着急哭,直接説出來“我很生氣”,這樣爸媽知道你生氣了,就明白該怎麼做了,你光哭是沒有用的。”
時間一長,孩子就能學會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親子溝通也會更加容易便捷,孩子也就不會經常鬧脾氣了。
招數三:讓孩子有更多“選擇”,情況會好得多
當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時,家長的詰問或者呵斥並不會有什麼效果,但如果家長能夠給出選擇,就會很大程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進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想要買玩具,但他説的你顯然不可能完全滿足他,那麼你就從你能接受的諸多結果都告訴他,讓他自己選,“這個汽車還是飛機或者這個坦克,你只能選擇一個。”
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被從“全要而不一定得到”的狀態變成“其中某個肯定會是我的”,選入了一種糾結的選擇之中,這樣孩子會一定程度被滿足,也就解決他哭鬧的問題。
這時候孩子不僅會從哭鬧中解脱出來,還會覺得自己的目的得到了滿足,情緒也會緩和很多。
招數四:小事就讓孩子自己做主
對孩子減少干預還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當孩子因為某些事而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家長不妨適當放手,只要不是違反原則的事情,家長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做主。
這樣既能保護孩子的獨立精神,又能維持孩子的探索慾望,還會保持孩子的好奇心,這對其獨立成長是極有好處的。
錦鯉媽咪有話説
“糟糕的兩歲”其實並不糟糕,這只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家長只要放平心態,並且找好平衡點,這個階段反倒是教育孩子的大好時機。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耐心,他們會長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