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父母有幾種行為,可能會讓孩子變笨,而且還會影響其性格發育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健康

父母的言行舉止不僅影響着娃的習慣、性格,甚至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

執筆:王筱銘

定稿:蘇子後

孩子的成長與父母之間有着必然的聯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娃造成影響,因此如果想要自家的孩子長大後變得優秀,就需要避免做一些事情。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斯坦福教授:4種行為導致孩子大腦變笨,甚至抑鬱!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孩子將來會擁有怎樣的性格,有怎麼樣的成就,與父母及家庭有着密切的聯繫。

1、對孩子錯誤的表揚方式和批評方式

據斯坦福大學通過研究實驗後發現,那些固定思維模式的孩子覺得努力和困難,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而成長思維模式的孩子就認為困難和努力可以創造出新的神經元連接,能夠讓大腦發育得更好。

因此,成長思維模式的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會更加擁有勇氣,且適應能力及成長的速度都會更快、更強。

這就像家長在表揚或是批評孩子時,説出的一些話語比較空泛,如在誇獎“你好聰明”、“你真棒”等,這樣話語將會讓娃不知道自己被稱讚的點在哪裏,容易變得缺乏目標,盲目自信,將不利於成長,很可能會變成固定思維模式的人。

在批評時上升到人格上,如直接説出“你是豬嗎?”“蠢蛋”等,這樣的話語就很容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甚至是引起自卑、抑鬱的心理。

2、讓孩子沉迷於""垃圾快樂""中

這裏説的垃圾快樂指的是家長讓孩子沉迷手機、零食等上面,對娃造成的傷害。

例如手機,據研究調查發現,我國3~6幼兒接觸手機的概率高達91%,9~10歲的孩子接觸手機幾率跟成人差不多。

且德國心理學家抽取一批同齡孩子分為3組後發現,越是沉迷於手機的孩子,大腦發育、認知能力等都明顯落後於那些基本不玩手機的娃。

此外,心理學家表示,孩子接觸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很容易出現性格缺陷,讓娃出現冷漠、焦躁、抑鬱等心理。

例如零食,對於孩子來説,零食是最愛,然後這類的食物含脂肪比較高,食入過多,很可能會導致肥胖,危害孩子身心發展,使其記憶力和認知能力下降。

3、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心理學家通過克勞特提出""標籤效應"",指的是給一個人貼上標籤後的結果,通常會讓這個人往着標籤的方向不斷靠近,併成為那樣的人。

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或是表現得不好時,如果給娃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籤,例如“你什麼都幹不好”、“你肯定完成不了”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就很可能導致他們變得越來越像你説的那樣。

可在我國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普遍會採取這樣的方式,即便是娃做得很好,還會害怕他們驕傲,而説出""不要驕傲,虛心使人進步""的話語,從而對成長中的孩子進行否定、打擊,傷及自尊心。

最終,很可能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裏將自己認定為比較愚蠢的人,這樣娃的大腦只會越變越笨。

蘇珊·福沃德教授在著作《中毒的父母》中就提到“小孩子不具備區分笑話和事實的能力,他們會選擇完全相信父母説的所有關於自己的話語,並深入自己的觀念中。”

4、對孩子有不合理的期望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但是有些父母對於子女擁有過高的期望,就會過於關心娃的方方面面,可這種關愛過度,就很可能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如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而給他們報過多的補習班、培訓班等,如果不考慮是否符合年齡段、個性等,這樣就很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後果,讓孩子厭學,甚至是性格發生扭曲,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養育孩子?

1、 正確誇獎孩子

家長在誇獎孩子時要注意三項原則,只誇具體不誇全部、誇事實不夸人格、誇努力不誇聰明,不要用一些範圍廣的話語對娃進行稱讚。

而是説出“寶貝今天這麼努力完成xx,相信你會變得越來越好,你真棒”等類似的話語,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還讓孩子有了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變得更好。

2、 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各種錯誤,家長在教育時,很可能會進行批評,不要隨意給娃貼標籤,這時就需要父母先耐心地與他們進行溝通,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如果真的錯誤,需要進行對事不對人的批評方式,然後慢慢引導娃改正並承擔其中的錯誤,並變得越來越優秀。

3、不過分要求孩子

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想要他們變得越來越優秀,但是遠超能力範圍內的要求,容易打擊到娃的自信心,將不利於其健康成長。

因此,在給孩子定範圍的時候,只需要每次比之前進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