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祛濕別再“迷戀”薏米了!醫生:幾個祛濕方,幫你帶走全身濕氣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健康

大家都知道,體內濕氣重容易引起很多小毛病,尤其是入夏以後,濕氣也成為人們更多談論的話題。那麼,關於濕氣,你真的瞭解嗎?
1、
濕氣致病麼

網上很多養生文章,動不動就説濕氣致病,其實他們沒有界定清楚,濕氣是一種正常的因素,其實並不會致病,只有當濕氣過盛之後,才會困脾,才致病。所以有一句話,“瘦子以濕氣為寶”,試想,如果濕氣是致病因素的話,為什麼會説是寶貝呢?
所以,濕氣只有在太過的時候,舌苔表現為厚膩,這個時候才是致病的,而此時的濕氣不叫濕氣,而叫“濕邪”。若舌苔表現非常乾燥,根本就看不見水氣的影子,這個時候病人往往表現為口乾渴等,這個時候是濕氣太少,表現為燥邪。
總結一句話,
濕氣不致病,有時候還可以治病;濕邪才致病,才會引起身體的不適。

2、
脱離疾病談“濕”沒意義
“濕氣”不是規範的中醫詞彙,是“濕”的口語化表達,“濕”與“濕氣”本質上是一個概念。“濕”邪作為中醫的病因之一,有以下4個特點:
①濕性重濁:“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濕邪侵犯人體可使人體出現沉重、重着的症狀,如身體睏乏、肢體沉重、肛門墜脹等。“濁”,即渾濁、穢濁不清之意。濕邪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質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如黏液便、小便混濁等。

②濕性黏滯:黏,黏膩;滯,停滯。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狀的黏滯性,如濕滯大腸,大便粘膩不爽;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如長期身熱不退,自覺發熱,按其肌膚卻不甚熱。由於濕性黏滯,停滯於某些臟腑組織難以化解,故濕邪為病,病程一般較長,反覆發作,纏綿難愈,如濕痹(關節炎)。
③濕性類水,水性趨下,故濕邪為病易侵犯人體的下部。人體下部的疾病多有濕邪為病的特點,如白帶病、肛竇炎等。
④濕邪易阻遏氣機,從而損傷機體的陽氣。因此,當人們患病時出現精神睏倦、食慾不振、口腔粘膩、口渴卻不想飲水等症狀,中醫認為這些症狀的性質特點符合“濕”的特點,就認為其病因與濕邪有關或者有濕邪形成、留滯於體內了。
3、
應用祛濕藥有哪些禁忌

需要提醒的是,盲目祛濕會傷害身體。因為祛濕藥或食品要麼苦温、要麼淡滲,一般都偏燥,使用不當會傷陰、傷津。尤其對於津液不足及血虛、陰虛之人,應該禁忌發汗、活血、利水,若再祛濕,會導致體內津液或陰血更加虧虛,體質更差或加重病情。對於濕邪引起的疾病,建議以中藥為主、飲食為輔的方法治療。因為藥之所以為藥,是因為藥比起食物來,藥性強,偏性大,功效也大。如中藥紅益伏濕飲從內而外,祛除外顯症狀。也可用祛濕的食物,如紅豆、薏仁米、扁豆、赤豆等性質平和,藥性較弱,偏性小,所以可以藥食同用。
四、祛濕,3碗湯必不可少

1)荷葉茯苓粥
材料:荷葉1張(鮮、幹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砂糖適量。
做法: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淨的粳米或小米加入去了荷葉渣的湯中;同煮成粥,出鍋前加白砂糖調味即食。
説明:荷葉是“藥食兩用”的食物。中醫認為,荷葉性微温平味辛,入心、肝、肺三經。荷葉有清心火、平肝火、瀉脾火、降肺火以及清熱養神、降壓利尿、斂液止汗等功效。此粥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2)竹筍銀耳湯
材料:竹筍300克,幹銀耳20克,雞蛋1個,鹽適量,水1000毫升。
做法:先將竹筍洗淨,幹銀耳用水泡發去蒂,雞蛋打入碗中攪成糊;鍋中放水煮沸,倒入雞蛋糊,加入竹筍、銀耳,用小火燒一個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每次午晚餐前先喝湯吃料,也可直接當減肥餐食用。
説明:竹筍能祛濕利水,是消除腹壁脂肪的最佳食物,銀耳能潤肺養顏。

3)
飲用芡實薏米紅豆茶
春天
祛濕,一杯祛濕的紅豆薏米茶無疑是最上乘的。利水而不傷腎。關鍵每天輕鬆而且有效,去濕效果更是明顯。眾所周知,薏仁、赤小豆等都是除濕的好東西,但薏仁又是難煮的穀物,
紅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很好的清熱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經常食用紅豆可以幫助改善女人貧血的效果,此外,薏仁有很好的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功效,紅豆與薏仁搭配。可以幫助人體更好地調理脾胃,去除體內濕氣。
對上班族來説,沒有時間去精心熬製,這時候一杯簡單的紅豆薏米茶,則是當之不讓的首選之物。隨手而來的健康,怎麼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