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生前最後一張方子!治小孩脾虛、不吃飯、愛感冒,請你記好
很多人都有吃完飯就困的問題,躺下就能睡,白天迷迷糊糊的還犯困,這是因為身體有問題了,還是因為懶?很多人不解,那麼吃完飯就困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可能剛吃完飯,就睏意來襲,想要睡覺,《沈氏尊生書》裏曾稱這種情況為"醉飯",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脾虛。
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如果你已經嚴重到吃飽了就倒頭就睡的程度,這個時候就是病態了!
中醫説的脾包括了消化和代謝功能。
脾氣既能降濁氣,也能升清氣,當一個人脾氣不足的時候,清氣就不升了,所以他的大腦供血就要受到影響,就容易犯困。
一個人吃飽了之後,脾胃要集中去消化食物,那麼原本就不強健的脾系統需要更多的氣血來幫助它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等,這樣就會導致身體的其他臟器氣血供應減少,當大腦氣血供應減少時,就會出現睏倦乏力的症狀。
因此,飯後特別容易犯困,往往也説明了我們的身體可能有脾虛的問題。
如果不加干涉,嚴重的會發生腦中風、腦供血不足、心絞痛,都是因為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的。
中醫來講,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脾氣虛以脘腹虛脹,神疲倦怠,食慾不振,大便泄瀉為主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脾虛嘔吐
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胃納不佳,脘腹痞悶,口淡不渴,面白少華,倦怠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
脾虛嘔吐為脾臟虛弱,胃氣上逆所致。
2、脾虛生熱
神疲倦怠,面色萎黃,目之上下眼胞腫脹,煩渴不能多飲,舌淡苔黃膩,脈細數無力,小便短赤,耳鳴。
因脾虛所至內濕停滯,久而生熱,無養氣血,水濕不化,陰虛陽盛。
3、脾虛泄瀉
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食後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脾虛泄瀉由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所致。
4、脾虛水腫
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食納減少,面色不華,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
脾虛水腫由脾虛水停,泛溢肌膚所致。
飲食上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酸性食物,酸入肝,會使肝氣更盛,而肝木又是克脾土的,這樣就會使弱者愈弱。
所以平時有消化不良、大便溏稀、説話聲音低微等脾虛症狀的人要少食。
如果本身患有胃潰瘍或胃酸過多,食用後可能會使症狀加重。
建議:要多吃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燦米、粳米、薏米、粟子、熟藕、山藥、葡萄、紅棗、胡蘿蔔、香菇等。
對於這種脾氣虛弱,應該健脾益氣,而中醫治療效果往往更好。
1、眠淺者易困,"人蔘歸脾丸"能助眠
一種不解乏的睡眠是睡得很淺,或者多夢,這其中也有脾虛的問題。
脾虛後,營養不能及時運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會引起血虛,其中就包括心血虛。
我們睡覺能睡好,是因為心神到了晚上,可以好好的回到心血裏,叫"陽入於陰"。
如果心血虛了,心神不定,我們就失眠了。所以,要通過補脾養血來治療這種覺輕、質量低的睡眠。
2、氣虛者易困,黃芪、黨蔘能提神
大腦對缺氧是最敏感的,只要缺氧就會犯困。
特別是吃飽了飯之後,血液分流到胃腸去消化食物,腦供血更加不足,以至於撂下飯碗倒頭就睡。
中醫講“脾主肌肉”,能健脾的藥物都有增肌效果,像藥材黃芪、黨蔘都可以增加心肌力量,使得血液得充足,大腦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氧氣。
3、濕重者易困,"參苓白朮丸"能利濕
還有一種是睡夠了也困,是因為濕。
中醫的濕,是身體裏的髒東西排不出去,黏在身體裏,身體會很沉重,這是濕重的典型表現。
在三高當中更常見,他們血脂血糖血尿酸都高,這些沒能及時代謝出去的濕,讓他們睏倦不已。
對付這種困,既要補氣,又要祛濕。"參苓白朮丸",其中既有補氣的白朮、人蔘,又有能祛濕的茯苓,可以最快地幫你祛身體裏的髒東西。
以上這些中藥對於脾虛症狀可起到很好的調治效果,建議有脾虛的患者不妨可以酌情選擇,另外在中藥調理的同時,脾虛的人也要注意做好日常調理,要注意合理飲食並適當的進行運動鍛鍊,保持好情緒。
如果你的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要找專業的中醫來調理,根據自身情況辨證施治,治標又治本,這樣才能更好的讓脾虛情況得到改善,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