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養生原則
夏至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季的第四個節氣。
俗語云:“不過夏至不熱”,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陽光猛烈,光照充足,自然界陽氣上升達典盛之期,陽氣盛於外,温度依舊持續上升。
在中醫五臟學説中,夏季屬火,火熱屬陽,火熱之氣易化為暑邪,暑邪侵襲人體而導致的疾病,中醫稱之為暑温。
夏季天暑下逼,地濕上蒸,加之雨水較多,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使空氣中濕度增加,暑熱易與濕氣相合形成暑濕病邪,故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侵犯人體。引起的疾病又可以稱為暑濕。
暑濕為患,易困阻中焦,其臨牀表現除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常兼見四肢睏倦、胸悶嘔惡、大便溏泄不爽等濕阻症狀。
《傷寒雜病論》記載:“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五月”即夏至前後,人體中焦陽氣漸升浮於外,而中陽漸弱,不能温煦身體而畏寒,所以想要添加衣服。若中陽虛弱,失於運轉,也會導致濕邪內生,所以夏至的養生原則以護陽祛濕為主。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節,這天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的變化,夏至時宜晚睡早起,睡個“子午覺”:晚上子時(23時-1時)之前進入睡眠狀態,因為子時為肝經當令,肝藏血,此時正是人體內機體修復的最佳時刻;白天午時(11時-13時)休息,因為午時心經當令,是最好的護心陽,養心陰的時刻。
所以子午覺的原則就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將“子午覺”睡好就是最好的保健方式。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就是説,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不要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要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