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要從地理課本移進歷史課本了
最近,榆林傳來了好消息。
位於陝西境內,榆林沙化徒弟治理率已達93.24%。
這意味着中國四大沙漠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即將消失。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有四大沙漠,但具體有多大也許並不清楚。
毛烏素沙漠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積在陝西榆林境內。
毛烏素沙漠的消失並不是毫無徵兆。
有關毛烏素沙漠逐年減小的新聞很早就出現了,15年的時候就有網友在微博上發表了一組毛烏素沙漠的照片。
那時,我們已經能從這些照片中瞥見如今治理成功的沙漠的影子。
蒼茫的大地上,這一點那一點的綠色,逐漸擴大。
這片由人為產生的沙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是一片茂密的大草原,居住着遊牧的匈奴民族。
就像課本中説的那樣,隨着牧民不加節制地開墾和戰亂的破壞,在唐朝時期,毛烏素沙漠的雛形出現了——一小塊沙地。
沙化會傳染,經過漫長的歲月後,沙地變成了沙漠,沙漠變成了大沙漠。
以前的毛烏素沙漠一被提起,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條件惡劣。
風沙太大,前去周邊旅遊的網友吃個飯,沙子都能吹到飯上。
半個世紀前,榆林的沙塵暴還是一種常見的天氣,黃沙遮天蔽日。
在這裏,水資源稀缺,洗澡變得困難,每個人都是灰頭土臉的。
直到現在,很多人都對小時候榆林的漫天黃沙有着深刻的印象。
而現在,如果不是知道這是哪裏,沒有人會相信這曾經是一片光禿禿的沙漠。
(曾經的毛烏素沙漠)
(如今的毛烏素沙漠)
退沙的過程非常艱難,因為離不開種樹。
種樹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沙漠的形成並非人為,這就導致地理上的各種特殊原因無限的擴大退沙的難度。
除此之外,盲目的種樹還有可能使沙化更嚴重。
因為樹木會奪取殘存的水源,讓水源變得更少甚至消失。
即便困難重重,治理毛烏素沙漠的工程還是從60年代就開始了。
截止到目前,這裏栽種的樹木按1米株距排開,可繞地球赤道54圈。
這樣震撼的成果離不了那些治沙英雄的功勞。
2002年春天,治沙英雄張應龍放棄年薪20萬的外企工作和房地產生意,在毛烏素沙漠腹地承包了一塊42.8萬畝的荒沙,然後再也沒有離開,一心一意的治沙。
17年時間,張應龍所把所承包荒沙的植被覆蓋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完成治沙管護輻射面積達到約50萬畝,栽植各種樹木2500萬株。
“歷史經過1000多年,讓綠洲變成了沙漠。共產黨領導羣眾70年,把沙漠變回了綠洲。”張應龍説。
陝西省靖邊縣的張立強一家住在毛烏素沙漠的南邊,父母致力於治沙。
他的父親在治沙的第一線倒下,但他的母親一刻也沒有停下治沙的行動。
為了節約重量,他的母親進沙漠不帶水,只為多背幾顆樹苗。
變賣家產,貸款只為買樹苗。
要賬的人到家裏逼着母親賣樹,母親不肯。
在和母親一起治沙的二十年,張立強研究出了退沙的好辦法。
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三十年來毛烏素沙漠多了2850萬棵樹,成功變成11萬畝的綠洲。
退沙幾十年後,毛烏素沙漠正式從地理課本移進了歷史課本。
所有孩子們都會知道從前有過這麼一個大沙漠,無數英雄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不只是毛烏素,中國還有很多個大沙漠,也有為它們奔波的人。
中華環境獎獲得者殷玉珍和丈夫一起在沙漠中種樹治沙15年,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她和丈夫住在一個半掩在沙漠裏的地窖。
平時,他們吃沙棉蓬、沙蓬子、沙米,偶爾丈夫撿回來一些死掉的動物,這是他們吃過的最好的東西。
甚至有一次,嫁給丈夫的四十天後她才在家附近看到一個人,當她跑過去時那人已經走遠。
她回家拿了個盆,把那腳印扣住,每天都要來看上一次。
這個腳印,陪她度過了許多寂寞難熬的日子。
中國人對種樹退沙的執念根深蒂固。
不光是這些英雄,普通人也在為退沙做着自己的貢獻。
據螞蟻森林數據顯示,已經四成中國人用手機種樹。
三年來,5.5億人用手機種下1.22億顆真樹,累積碳減排1100萬噸,種植面積達168萬畝。
為退沙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不再是一個口號,幾億人願意每天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些時間種樹,足以證明這點。
我們無法阻止以前的人破壞環境,但如今,我們可以自豪的説自己是綠洲的守護者。
因為沙漠變綠洲,從來都離不開任何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