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轉型謀發展 鋪就幸福路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休閒

熱貢藝術唐卡畫師格桑嘉措邊作畫邊為遊客講解熱貢唐卡藝術。

在扶貧車間,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正在專心學習。本報記者 公保安加 攝

這是一組來自不久前退出貧困縣序列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的數據:脱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累計培訓貧困户675人學習“熱貢藝術”技藝,熱貢藝術品製作收入佔全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逾20%,貧困發生率從20%下降到4.3%。

乘着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東風,同仁因地因村因人制宜,大力發展唐卡、堆繡等文化產業,讓璀璨的“熱貢文化”產業不斷髮揚光大。為此,同仁緊緊抓住全國第一批“非遺 扶貧”重點支持地區的重大機遇,精準“把脈”破冰前行,傾力推進唐卡、堆繡、泥塑製作等文化產業發展,讓扶貧產業項目選不準、貧困人口缺技術、手工藝品製作愁銷路的難題迎刃而解,鋪就了一條帶動貧困羣眾就近就業、脱貧致富的新路子。

展文化稟賦,解開“選不準”難題

同仁,是“熱貢藝術”發祥地,著名的藏族畫家之鄉,以唐卡、堆繡、雕塑為主的“熱貢藝術”蜚聲國內外。同仁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5項、省級非遺項目10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1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8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88名,是我省惟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讓這一天賜稟賦成為脱貧攻堅的動力源,改革轉型是根本所在。為此,同仁立足“非遺”資源集聚、底藴深厚,精心謀篇佈局,將唐卡、堆繡、藏戲等地域特色文化藝術產業作為文化扶貧主“引擎”,優化文化產業架構,培育文化產業經營主體,推動其與多業態融合,使熱貢文化產業呈現出全新的姿態。

今天,擁有15項文化遺產、248項“非遺”項目和167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資源優勢,同仁順利編制了《同仁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建立了25座“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並建成2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4個文化扶貧產業園創作基地,下設唐卡、堆繡、泥塑等20餘個扶貧車間,熱貢文化藝術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今天,熱貢畫院、熱貢龍樹畫苑、熱貢布達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金輪熱貢藝術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大型文化企業在同仁經濟社會發展中大放異彩;在“企業 基地 貧困户”和“企業 合作社 貧困户”的新模式下,入股文化產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集體組織的農牧民“股東”在致富路上走得無比穩健——僅熱貢龍樹畫苑每年簽約手藝人達400餘名,帶動當地羣眾每户每年增收5-10萬元不等。在熱貢龍樹畫苑的畫室裏,剛滿20歲的鬥拉官卻乎正為面前畫布上的作品上顏色,每一筆下去,他都格外用心。幾年前,在政府部門推薦下,他和姐姐一起來這裏學習唐卡技藝,不僅費用全免,每年還能有4至5萬元的收入,作為貧困家庭的孩子,他非常珍惜現在的一切。

今天,推動文化產業與綠色生態農牧業、特色旅遊業等多種業態融合發展,開展民俗活動、設立“非遺”旅遊線路、開發“非遺”旅遊產品,熱貢文化產業形成了扶貧就業、產業發展和文化振興的多贏格局。

“這幾年,我們規劃建設熱貢文化產業園區和吾屯唐卡風情小鎮,規劃總投資7.79億元的園區核心建築羣一個接一個建起來了,目前已經完成了熱貢唐卡藝術館、熱貢文化演藝中心、非遺傳承中心等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同仁文體旅遊廣電局局長陳贇章介紹道,通過政府的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助推園區建設已成為同仁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常態,民間投資興建的畫院已有10餘家,投資額近1億元。此外,全縣從事唐卡,堆繡,泥塑,石刻,金銀加工,演藝等文化藝術的企業已達306家。

揚文化傳承,走出“缺技術”窘境

文化產業項目門檻高、技術難度大,培育人才無疑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為使文化產業發展走出人才匱乏的窘境,進一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同仁堅持“創新傳承人保護激勵機制、打造產學研一體式培養模式、建立完善人才選拔扶持機制”三步走,培養出了一支有技術、有勁頭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成功將人才短板轉化成了競爭優勢。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廣收門徒”,貧困農牧民零費用學習技藝的熱潮湧動在金色谷地。每年,每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招收學徒50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每人招收30名、“熱貢藝術”傳承人每人招收20名,累計1萬餘名以農牧區未就業大學生、高中畢業青年為主的羣眾掌握了一技之長,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由“口袋扶貧”向“腦袋扶貧”的轉變。與此同時,統籌整合就業、農牧、扶貧、文化等培訓項目資源,充分發揮扶貧車間作用,傾力培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產技能,助推了農牧民就近就業、增收致富。僅2019年,同仁就投入了扶貧資金573萬元,為573名建檔立卡貧困農牧民開展熱貢藝術技能培訓,並開展了年度考核、培訓結業考核和技能鑑定工作,保證學員們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一份“強人才”計劃徐徐鋪開,讓“熱貢藝術”人才隊伍本領更高強。依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整合就業、農牧、扶貧、文化等培訓項目資源,聘請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為特邀導師和講師,圍繞唐卡、堆繡、雕塑、藏戲等“非遺”文化開設精品課程,近3000名“熱貢藝術”人才得到提升性培訓,如今,他們已成為或者正在成長為文化產業脱貧的帶頭人。

一個擇優而取的選拔機制被確立,為優秀人才插上騰飛的雙翼。組織舉辦熱貢唐卡繪製大賽和鄉土人才技能大賽等活動,選拔優秀鄉土人才投入到民族民間技藝保護、傳承和產業化開發中,選擇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非遺”文化產業示範户,傾斜政策,強化用地保障、財税支持,給予重點扶持,培育了一批文化脱貧的中堅力量。作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黃南州優秀拔尖人才,在熱貢地區的年輕畫師當中,42歲的格桑嘉措名氣不小,自己成才後,他出資開啓了“格桑熱貢藝術傳播中心愛心公益”以此反哺社會,從2013年至今他的腳印遍佈農村牧區諸多貧困户和學校,公益金達到50餘萬元。

強文化品牌,

破除“愁銷路”困局

曾經,熱貢特色文化產品從事人員眾多,但市場經營能力參差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讓許多熱貢文化產業從業者感到無奈。

如今,同仁自上而下,堅持深入挖掘熱貢文化的豐富內涵,打造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非遺”文化品牌,健全產銷對接機制,推動特色文化產品走出省門國門,走向全世界。

沿隆務河順流而下,以隆務鎮、保安鎮、年都乎鄉為主的金色谷地每一處,藉助到户產業資金、低保補貼組織實施的“一村一品”項目遍地開花,藏藥保健、土特產及熱貢藝術手工藝品等400多種產品深受省內外市場青睞。

隨着文化產業的發展,畫院經營範圍也與時俱進,從以前單一的唐卡製作,發展到旅遊紀念品、文創產品、民族工藝品加工等多個項目,一條產業轉型發展,經營暢通無阻,多元化、多功能、綜合性的文化產業集羣的新路子讓熱貢文化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從而有效促進產業帶動脱貧。

在非遺傳承人尕藏才讓的畫室,畫師們正在製作“嘎烏盒”小唐卡,“這是上海一家公司的訂單,內地很多人特別喜歡這種文創產品,在趕製訂單的同時我還通過網絡直播讓客户及時瞭解到訂單的製作進度。”尕藏才讓介紹道。

此外,這幾年,同仁在全國各地開展熱貢唐卡博覽會、黃南藏戲會演、“非遺”保護傳承成果展、熱貢藝術精品展、同仁文化周等活動,在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設立文化藝術中心和200多家熱貢文化展示窗口,在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具有影響力的場館多次舉辦熱貢藝術展,實現了同仁特色文化產品的高曝光率,擴大了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打開省內外銷路奠定了基礎。

“熱貢藝術”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許多畫師的作品獲得國家、省級獎項,並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等重要場館和機構。更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孃本等“熱貢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成功在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作品展,並遠赴海外,向全世界展示熱貢藝術的無限魅力。

着眼輻射帶動更多貧困户投入到文化產業,讓他們“闖”出屬於自己的那條“富路”,同仁探索建立互惠互利、聯合推介的營銷模式,加強與省內外有關文化機構、企業的溝通聯繫,與50餘家旅行社簽訂了合作協議,展開多頻次合作營銷、節慶營銷和傳媒營銷,讓“非遺”文化產品銷量逐年增加,讓貧困農牧民握起畫筆和刻刀,描繪和雕刻出一條條充滿文化藝術氣息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