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值得一去的古鎮有哪些?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休閒

錦溪古鎮:錦溪古鎮可能就算是更小眾一點。江南從來不乏水鄉小鎮,所以錦溪可能並不算特別的一個。這也使得他今天還能保留一些原本的古鎮風貌,遊客少,開沒有那麼嚴重,商業氣息也遠不如一些名氣很大的古鎮。古鎮中還是有很多當地居民在生活,所以才真正有一種江南水鄉人家的感覺。


古鎮為二街夾一河的格局,看點主要是各種民間博物館,這些展覽是需要門票的,如純粹想看看古鎮的風韻在走街上走走,是可以不買門票的。臨河有許多小店鋪值得逛逛,當地特色的小吃可以選擇“襪底酥”、“酒釀餅”或是來一碗崑山特有的“奧灶面”,都是不錯的選擇。


安昌古鎮:沿河老街上盡是平日生活的印記,有扯白糖、箍木桶的手藝人,有靜坐的老人,還有各式古老的店鋪,最有味道的要算是敍昌醬園,醬油曬場上放着醬缸,能隨意參觀。還有師爺館、中國銀行舊址等記錄了古鎮歷史的建築,最熱鬧的時候數臘月期間,家家户户掛上臘腸,一派祥和的氣氛。


金澤:金澤鎮位於太浦河以北、澱山湖以南,這是一片真正意義上的水鄉澤國。地勢低窪的平原被各類水路分割的支離破碎,古鎮也被大大小小的“蕩”、“漾”所簇擁環抱。因此,對於居住在這一帶的人們來講,橋就像水一樣不可或缺。歷史上的金澤鎮“橋橋有廟,廟廟有橋”,將橋與宗教如此緊密融合,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橋對當地人的重要性。


時代變遷,金澤卻幸運的留下了看得見摸得着的歷史。直到民國時期,鎮上仍有“六觀、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橋”,所謂“江南第一橋鄉”,毫不誇張。在南北貫穿金澤全鎮下塘街旁,相距不過350米的河道之上,五座古橋跨越宋、元、明、清,人稱“四朝古橋一線牽”。


如果加上二十世紀末以北宋古法新造的木構虹橋,這一時代序列至今亦未中斷,而且各種橋型俱全,實為江南所罕見。宋代的普濟橋和萬安橋、元代的迎祥橋、明代的放生橋、清代的如意橋、當代的普慶橋,它們各具特色,古今交融,讓金澤古鎮在上海郊區眾多古鎮中脱穎而出,成為賣點鮮明的古橋博物館。


赤坎古鎮:赤坎鎮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內、開平市中部,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325國道和珠江一級支流,潭江橫貫全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開平的集裝箱碼頭、三埠港客運碼頭,每天都有600噸級貨輪、豪華飛翼船往來營運。此外,赤坎境內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壁,僅碉樓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曆史的迎龍樓、抗日舊址南樓、遠近聞名的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羣更是僑鄉一絕,被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赤坎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土地平坦,士質肥沃,電動排灌及自流灌溉條件優越,適宜連片開發種植水果、蔬菜、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和創辦花草基地、水產動物養殖基地。赤坎鎮是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 。


沙溪古鎮:沙溪古鎮位於雲南省大理劍川縣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是大理著名的風景旅遊名勝區,位於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遠近聞名的石寶山就在這裏。沙溪是一個青山環抱的小壩子,這裏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瀾滄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縱貫全壩。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併成為當時唐朝和吐蕃的緩衝地段,也是連接強者之間的紐帶,也是溝通兩者經濟、文化交往的茶馬古道的主要途經地之一。沙溪古鎮,作為一個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曾經繁華一時,作為當時古道上的一個古鎮,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也許是上蒼對沙溪情有獨鍾,唐代以後,與沙溪壩一山之隔,位於沙溪西部的彌沙發掘了鹽井,古稱傍彌潛井,沙溪是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古鎮的貿易也隨之加入新的內容,鹽。鹽井的開採,猶如錦上添花,為 沙溪的發展推波助瀾,古鎮作為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一躍成為茶馬古道的鹽都,成為西藏、滇西北地區的食鹽供給的集散地。


鹽作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沙溪逐漸成為繼茶、馬貿易後,又一重要商品。但是隨着茶馬古道作用的消退,這裏也就成了眾多古鎮一樣的被文明社會所遺棄了。它安靜地坐落在雲南大理地區劍川石寶山的腳下。這裏沒有嘈雜的人羣扎堆,更沒有大理麗江那樣繁花似錦的古城輝煌,這裏只是一個小小的四方街,卻是那麼的古樸、遙遠。


千燈鎮:千燈鎮隸屬崑山市,離蘇州市中心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著名愛國學者顧炎武的故鄉,又是崑曲的發源地。千燈原名“千墩”,名出吳越爭霸。古鎮千燈鎮上有七座建於明清時期的拱形環龍石橋橫跨與鎮中河道千燈浦之上。古鎮白牆黑瓦,昆韻盎然。重要景點有顧炎武故居、顧炎武墓地、千年古塔-秦峯塔及、顧堅紀念館。鎮上保留着堪稱“中國第一當”的餘氏典當行,明清石板街為“江南一絕”,是江蘇省內保存最長、最完整的石板街,綿延長達2公里,“足踩青石板,頭頂一線天”。


上裏鎮:上裏鎮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具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6處。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這裏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也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小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現仍保留着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現在這裏還是影視作品的外景地。


鎮民居保存得比較完好,多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寬展的戲壩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頂戲樓,是川中場鎮不多見的巧妙設計。現存多座石橋,其中以“二仙橋”為代表。上裏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所以經濟不發達。但諸多非農業成份的滲入,也使小鎮的經濟有所發展,在規劃上出現了一些新的格局。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經上裏並駐紮半年之久,在鎮內留下的數十幅石刻標語都是非常有價值的革命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