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在可能性的極限處——關於巴塔耶的《內在體驗》

  《內在體驗》……它根植於這樣的夜:狂喜、焦灼、猶慮、質疑、無邊、未知……一頭獸與另一頭獸相互對峙,攪動思想之激情;瘋人與醉者尖叫、沉思,從神殿中穿過,並摧擊神像;在“自身性”及其缺失或不可能性上打轉的靈魂踉踉蹌蹌,於悖論中反覆呢喃……這是一個迷狂、驚異、不安的文本,它給出了一個在狂熱和痛苦中探尋“出離於我之外”的極限體驗的身影。彷彿一切狂躁、悖謬、不純的聲音都被攪動了。它屬於酒神和夜,其話語、言説及形式都充滿了巨大的蠱惑力。

  這個文本內部迴響着尼采的強音。“上帝死了”及反基督的思想,對理性和道德主體的批判,殘章斷片式的激情書寫……都是尼采對巴塔耶的奠基性贈予。巴塔耶曾説過:“除了(少數)偶然的例外,我在世間的同道就是尼采……”1914年,巴塔耶曾皈依天主教,後來陷入了信仰的危機。正是尼采及其思想,成了他從危機中走出來、併成為激烈的反宗教者的關鍵一環。他全面接受了尼采的思想學説,並向其更深處探出並延展他的觸角,從深層意義上追問“上帝死了”之後的“我的存在”……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塔耶受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的影響,計劃創作一系列以合集方式出版、囊括在“無神學大全”標題下的書籍。這個標題與阿奎納的《神學大全》有着一種戲謔性和諷刺性的折射關係。作為“無神學大全”的首卷,《內在體驗》開篇就展開了對宗教教條及其神秘主義的批判,力圖從內在體驗的角度探討“內在宗教的空間”。在巴塔耶看來,宗教的教條限制了人類的經驗,降低了人類內在體驗的可能性。因此,他致力於“內在體驗”的思考,為了抵達一種可能性的極限。巴塔耶一開始就對其所言説的“內在體驗”做了界定:“我把內在體驗理解為人們通常所説的神秘體驗:迷狂狀態,出神狀態,至少是冥思情感的狀態。”它有別於日常體驗,而置身於奇特的體驗之中,比如大笑、啜泣、詩意、苦惱、狂喜、出神……它是一種與“人之可能性”相關聯的體驗。這種內在體驗的哲學是一種新的神秘神學,它與基督教的神秘主義不同,但卻又借基於基督教神學傳統,比如借用概念、引述論斷等。

  在《內在體驗》中,巴塔耶記述了自身的“內在體驗”,以及對這些體驗的思索和追問。同時,對激進的基督徒們的引述和評論,關於笛卡爾、黑格爾、尼采等哲學思想家的分析和斷想,還有對普魯斯特、蘭波等文學家的考察,以及圍繞着耗費、犧牲和獻祭的思考,如呼吸一般彌佈於書中。巴塔耶以思想斷片、格言、殘章、警句、摘錄等碎片化的形式,將所有這一切體驗及理性的話語激烈地表達出來——既攜有尼采的高呼和嘲諷,又帶有布朗肖的反思和呢喃。它們是敏感的、狂暴的、斷裂的,它們在自我撕裂、反覆痙攣、來回踉蹌,似乎被拖入了一股巨大力量的漩渦之中。伴隨着這激烈的渦流,它導向虛空,或更深地揭示出“虛無的過剩”,並通往可能性的極限。在可能性的極限處,理性的大廈被消解,體驗的渦流正在融合所有……

  在可能性的極限處,人自身進入了最根本的內在體驗之中。在可能性的極限處,非知、迷狂、交流、共通體——這些巴塔耶思想的核心概念——如同行星,相互環繞,相互運作。在巴塔耶看來,內心體驗是不可盤算的,它通向“非知的黑夜”。“我要讓體驗隨性而行,不要通向一個被提前給定的終點。並且,我馬上就説,它不通向任何的避風港(而是通向一個困惑之所,一個無意義之地)。我要讓非知成為它的原則……”這種“非知”從總體上否定知識和理性,抹除主客體的界限,挺向人不再可能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非知不可避免地通向迷狂,它們之間存在必然的交流。“我留在不可容忍的非知當中,這樣的非知除了迷狂本身外,就沒有別的什麼出路了。”

  “……內在體驗就是迷狂。”迷狂,在極大程度上貫通了巴塔耶關於內心體驗的思考。這一概念源自於傳統的神秘主義,與巴塔耶對神秘主義的批判有所矛盾。這裏存在着一種悖論。然而,正是這悖論構成了巴塔耶思考內在體驗的一個關鍵點。阿甘本在《巴塔耶與至尊權的悖論》一文中引述了布朗肖對這一悖論的洞察:“正如布朗肖已經看到的,巴塔耶雖然與神秘主義的傳統保持着距離,但他從中借用了迷狂的術語,這是一個決定性的悖論,即主體的自身之外的存在,神秘主義的傳統已經暗含了某種東西,這種東西事實上在一個人經歷它的時候被體驗為消失;在它應向體驗活生生地呈現出來的時刻,它必須對自身缺失。”這是一種“主體的悖論”。迷狂,道出了一種“自身”內在的不可能性。這又回應了“非知”,並指向了巴塔耶所思考的“共通體”及“交流”(“迷狂,似乎,就是交流”)。

  這非知、迷狂的“內在體驗”,超越了已知的可能性,敞開於可能性與不可能性之間,或者説置身於從可能性躍向不可能性的那個點之上,從而開拓了存在的邊界。德里達認為:“巴塔耶絕對不是一個新神秘主義者。那種作為內在體驗暗示自身的東西也並非一種經驗,因為它與任何在場、任何圓滿沒有關係,而只與它在痛苦中經歷的那種不可能相關。”這種“不可能”與非知、迷狂是一脈並連的,它們通向一種“非體驗的體驗”(布朗肖語)。巴塔耶所探尋的是一種尚未體驗的存在:它在感官經驗之外,植根於苦惱與迷狂之中;它通向可能性的極限,或一種不可能性、一個不可命名的世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88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一刻:在可能性的極限處——關於巴塔耶的《內在體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