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零陵10大古村落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休閒

有着2000多年曆史的古郡零陵,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村古院星羅棋佈,古街古巷千姿百態,古橋古路直通兩廣,古色古景迷你前來。這裏風景獨好,這裏綠色世界,這裏空氣新鮮,這裏果甜花海,這裏風水寶地,這裏宜居發財。今年“十一”零陵十大古村落等你來。

澗巖頭古村落風水寶地

澗巖頭村,又叫周家大院,位於零陵古城以南28公里的富家橋鎮,地處五嶺山脈都龐嶺之北麓,零陵盆地的南沿。立於村頭,東、西、南三面環山,進水、賢水分別從北、西兩面流過,相會於村之西北角。明代南京户部尚書周希聖第九代孫、晚清重臣周崇傅,用四句詩描繪了澗巖頭村的山形水勢:“左邊青石掛榜,右邊丹鳳朝陽,門前二龍相會,屋後鋸齒朝天”。

周家大院歷史悠久。它是由理學鼻祖周敦頤後裔祖孫二十幾代人歷經明清兩個朝代陸續拓展建設起來的,時間跨度從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至清末民初,長達四百五十年之久。

周家大院人才輩出。周氏家族重農商,更重教育,在古院落裏設有私塾,加強對子弟的教育。自明至清,周家大院出九進士,其中著名的有明朝南京户部尚書周希聖、晚清重臣周崇傅等。

周家大院規模龐大。由老院子、紅門樓、黑門樓、新院子、子巖府、四大家院六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大院組合而成的宅院羣。佔地面積近120餘畝,建築面積達4.5萬平方米,是一組包含門樓6座,正、橫屋180多棟,大小房屋2000餘間,天井136個,廊(遊)亭36座,走(回)廊、巷道43條的明清古民居宅院建築羣。

周家大院佈局嚴謹。自西向東呈北斗七星形分佈。從最西端起,北斗星柄一線依次排列着老院子、新院子、紅門樓、黑門樓和四大家院;在北斗星鬥勺的位置上,莊嚴宏偉的子巖府獨佔其中。六座院落的平面佈局,借山形水勢,總體設計上採用“中軸對稱平衡”。每個院落的正中為主體中軸線,從南至北依次排列照壁、門樓、廳堂、正堂等建築。以主體中軸線為對稱軸,東西兩邊依次佈置橫屋。表現嚴謹有序,體現時代特徵。

周家大院裝飾精美。大院建築所採用的裝飾技藝,囊括了中國古代建築所有的工藝手法,木雕、石刻、磚雕、琉璃、彩繪、壁畫、鑲嵌、堆疊、塑飾等等,匠心獨運,技藝精湛,歷史文化含量豐富,民族民俗氣息強烈。更為獨特的是,大量的蓮花雕飾圖案在所有的院落建築中濃墨重彩的給以表現。都十分張揚地彰顯了“愛蓮”的主題,反映了周子“君子愛蓮”作為一種遺風對家族內部的深刻影響。

周家大院是湘南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古民居羣,又是明清時期歷史傳承與延續最久的名門望族大院落建築羣,享有“瀟湘第一古宅院”、“湘南民居瑰寶”等盛譽。

2007年,澗巖頭村被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周家大院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澗巖頭村被公佈為湖南省第三批特色旅遊名村。

趙家灣古村落精美絕倫

趙家灣古民居是迄今為止,在永州市零陵區繼周家大院後所發現的古建築羣中體面積最大、房屋最多、保存較完好的古民居。

趙家灣古民居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70公里的大慶坪鄉田家灣行政村內,距旅遊勝地桂林市約兩小時的車程。

目睹趙家灣一座座、一棟棟神奇老古的建築,讓人浮想聯翩,據介紹,趙家灣古民居是清朝時期該村唐氏家族中一個叫唐敏春和唐太倍兩人歷時十餘年修建的私家宅院。始建於1661年—1722年的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約340年的歷史,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宅院羣體建築規模宏大,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由50多座獨立房屋組成,建築物整齊成正字型排列,分正屋橫屋,全是磚木或石木結構,做工細緻精美,每座房屋都建有跑馬樓,觀望台和“貓眼”,每座正屋都建有天井、砌有照牆,每面照牆中央都寫有一個“福”或“喜”字樣的大字,大字上方或寫有富貴吉祥、或寫有家庭和睦、或寫有幸福安康等四字吉祥語,照牆兩側,一側是廚房,一側是客廳,廚房和客廳各有一個雕龍龍畫鳳的精緻木窗。每座正屋的天井全是用鑿刻好的青條石砌成,部分天井是用鑿刻好的巨大整塊青條石砌成,其中一個天井是用一塊長2.9米,寬1.9米,露出外面厚度0.38米的巨石砌成,據專門人士測算估計有10餘噸重。而且大部分古建築基礎牆是用條石砌成的,有一條石長有4.1米、寬0.9米、厚0.24米,重約5噸。在古建築中,其中有一座關馬的馬房共有10間、每間面積約12平米左右,全是用大小長短厚度一致的條石砌成的,每塊條石重在4000斤以上。其實這個村距離石頭山最近點約有2公里,很難相信憑當時的人力物力和艱難環境條件怎能建起如此輝宏的建築,真讓人難以置信。

在那些古建築中,八仙石雕,龍鳳木雕,精美絕倫,所有梁、柱、窗、門、礅等皆飾圖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獸,或門聯栩栩如生,傳承着一個古老神秘家族的傳奇故事。

許家橋古村落明代風範

2019年10月16日公佈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湖南有45處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永州零陵區成功申報2處“國保”單位,分別是郵亭圩鎮的杉木橋胡家大院和梳子鋪鄉許家橋明代將軍府。

許家橋將軍府青山環繞、鳥語花香、樹木參天,走進這個傳奇的古院落,這裏一排排古建築星羅棋佈,一條條古巷道縱橫交錯。走近古院落入口是許家大院近5米高的門頭,門頭外邊砌有一個長近20米、寬15米的半邊園似弓箭形狀的青石圖案,大門邊有兩個大石墩,石墩正面清晰可見、雕刻精緻的一朵蓮花圖,左右邊分別刻有梅花鹿圖案,門頭兩側砌有2米多高、250多米長的圍牆,圍牆上面全是用打鑿好長0.9米、寬0.6米、厚0.1米的“人”字型青石做蓋磚,可見該古院落何等恢宏霸氣,由於年代久遠,院落大部分圍牆已倒塌損毀,只有30多米圍牆保存較完好。走進古院落內,屋檐、窗花到處可見各種木雕、石雕類花、鳥、蟲、魚和12生肖等圖案,大小不一、栩栩如生。文物專家鄧少年介紹,該村現保存完好的元末明初古建築30多棟,至今已有650多歷史了,江南罕見。

説起許家古院落的歷史,據許氏家譜記載,許家的始基祖並非永州零陵人氏。許氏宗族的始基祖,字煥長,原是浙江嘉興府嘉興縣善良鄉人,元至正時(1325--1368年),正是元末明初,政權交替的時節,亂世出英雄。許煥長做到了湖南衡永郴桂副都統的官職,誥授振武將軍。他在永州為官多年,後來死於官舍。許家人請風水先生堪踏寶地,葬於零陵西路孝悌鄉大灣山,就是現在的零陵區梳子鋪鄉許家橋村大灣山。明洪武初,許煥長之子許益吾,世襲指揮使,有屯田二百畝。因其父親葬在了梳子鋪鄉大灣山,一為守孝行,二因此地風景優美,風水甚佳,許益吾乾脆也就選擇了現許家橋村所在地居住下來。居此許家橋,獨具慧眼將基業選址在這風水極佳的優美山水環境之中,背靠後龍山,門前愚溪源頭像一條永恆的龍脈,遠處羣山將無盡的財富擁向大院。許益吾也就成為許家橋許家支系的開派先祖。

許家大院創基於明代早期,完備於明代中期。規模宏大,總佔地面積達40000餘平方米。以門樓為前中軸點,進門樓為大型消防水池,長30米、寬20米、深1.5米,面積達600餘平方米,稀屬罕見。池兩側為寬廣的舞獅坪(歡慶坪)面積上萬平米。每逢過年過節,或逢大事喜事,宗族聚此歡慶,消防池即起消防之用,更起園林之用。池兩側設縱橫通道,縱通直通池後縱線正屋。正屋前,設計為長60餘米、寬5米的看坪,更顯大院之氣勢。

另外,在許氏大院祠堂發現三塊文化底藴深厚的石碑:笫一塊是歷代宗子萬古流傳碑;此碑刻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主要記載許氏一族的譜系、源流以及在許家橋村發展的歷史,與許氏族譜互為佐證(此碑在“文革”時期為防破壞而埋於祠堂地下,2018年由該村支書安排人員挖出)。笫二塊是重修祠堂碑;此碑刻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記載了許氏後人在道光年間集資重修祠堂一事。笫三塊是禁煙、禁盜告示碑;此碑刻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主要記載許氏族規,許家大院曾是楚粵古道必經之地,古代商貿往來頻繁,發佈此等告示意義重大。

目前,文物工作者已經對三塊石碑進行了拓片,並加以保護。

大皮口古村落面積繁大

在毗鄰廣西的永州市零陵區水口山鎮大皮口村,發現一處罕見的明清時期巨大古院落,共有明清時期古建築房屋150餘座,面積近2萬平方米。

經文物專家們現場考證,這150座古建築中,其中明代年間建造的50多座,清代建造的90多座,至今有80多座保存比較完好,現仍然有60多座古建築有人居住。文物專家們對此感嘆地説,在湘南地區發現並保存這樣完好的明清時期文化底藴深厚、建築房屋之雲集的巨大古院落實屬罕見。

據該村今年88歲的王少鳳老奶奶説,她自從15歲嫁到這個大院子後,至今已有70多年了,這大院子共有五縱六橫、十二巷,縱橫相連巷巷相通,還有兩條自北往南寬約0.4、深0.2米至0.4米的消防水溝,家家户户有用上等青石鑿雕成的大水缸,水缸上雕有各種不同的吉祥圖案。過去整個大院子周圍有圍牆高1.5米到2米,圍牆圍得嚴嚴實實的,像個巨大的城堡,有大門、小門、後門、側門多少條數也數不清,拐彎抹角、七彎八拐、好似迷宮,外地人來大院很難找到正確岀口,她還有趣説自己開始嫁到這個村子幾次勞作回家找錯了屋。

更感到傳奇神秘的是這個古院落全是楊姓,沒有一户雜姓,共有500多户、1600餘人,古往今來,這裏文化底藴深厚、楊氏家族勤勞慧智,鄰里和睦,尊老愛幼,愛才愛教,敬賢重德。古院落內原有楊氏大小祠堂兩座,祠堂裏掛有楊氏家族歷朝歷代文化能人、孝老賢人和達官顯貴人的牌匾幾百塊之多,解放前一場大火將祠堂燒燬,另一座小祠堂內的大小菩薩和各種牌匾也在文革時毀於一旦,改革開放後,該村經商富人和多方有識之士籌措資金幾十萬元按過去原樣重修了一座楊氏祠堂。

在大皮口村150座楊氏古院落中,其中有40多座四合院落,青磚灰瓦,泥繪彩塑,山水人物,活人活現,惟妙惟肖,院內門窗和廊枋上到處清晰可見雕樑畫棟、雕龍畫鳳等吉祥圖案,在外牆及門頭上到處可見花、鳥、蟲、魚和“福、祿、壽、喜、康、寧” 等木、石刻。

該村73歲的楊傳熙老人介紹,在他們楊氏古院落中還有一座保存完好、高達8.2米、寬約100平米、全木質結構的房屋,分上下兩層,當地人稱此為“洋屋子” ,原這樣這樣一模一樣的“洋屋子”建了兩座, 解放期間因大火燒了一座 ,是清末一位楊氏大富商修建的,鰲頭高聳,飛檐翹角,很有氣勢,富有特色。

如今,雖然已申請報批為國家傳統古村落,但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人口遷往城裏的越來越多,古建築修繕乏力,每年損毀、偷盜、破壞嚴重,希望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加強保護和修繕。

胡家大院古村落彰顯輝煌

地處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郵亭圩鎮杉木橋村胡家大院古村落, 從古城零陵出發, 到郵亭圩鎮經福田茶場, 再到杉木橋村約35公里。

來到杉木橋胡家大院進門口左上方, 掛有一塊沉甸甸的紅木牌子上面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湖南省人民政府頒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 格外醒目。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杉木橋胡家大院,始建於清初,為湘南典型的院落式硬山頂建築。始祖胡彥林於順治年間自楚江圩(今日冷水灘區)來此地定居,彥林公生有金像、銀像、再安三個兒子,三子暴富後初建胡家大院。經過幾百年的繁衍,胡家子孫增多,大院也隨之不斷擴建,形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築羣。

胡家大院主要由金像公房、銀像公房、再安公房、胡氏宗祠與青雲塔等5部分單體建築組成,總建築面積約8400平方米,青雲塔在途經的田洞裏即可看到。大院坐落於村中,院前為廣闊而平坦的田野,柳宗元筆下的黃溪就從村旁流過,詩情畫意、故事萬千。

胡家大院是零陵區清代古民居建築中的典範大院,將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廊道、巷道以及遊亭等建築有機地聯通起來,科學地解決了房屋的通風、透氣、採光、防火、防盜及排水等問題;古建築的門、牆、窗均雕刻吉祥動物與花卉等圖案,彰顯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鮮明個性和時代風尚。胡家大院是研究湘南古代民居宅院設計與發展重要的文物實例,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這處古村落有清代建造的房屋40多座,現半數房屋還有人居住。

走近胡家大院,一片龐大的建築羣坐北朝南,高大圍牆將建築物緊緊圍住,方方正正,嚴嚴實實,好似一個防護嚴密的古代城堡,村前村後依山依水、依田依木、綠意盎然,讓人浮想聯翩,真可謂是當時的上等居家之勝地。

走進不高、也不奢華的門樓看到,一幢很嚴實、很厚實的大木門和高高的石門檻, 讓人感到好奇,這就是整個大院的人進出口、連接外面世界的唯一正通道。再走進大門裏面一眼看到一個巨大的長方形天井,面積至少有300餘平米,天井全是用青一色的鵝卵石砌成、並拼砌有各種吉樣圖案更有故事性、趣味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再往裏面是幾座正屋,其中一座正屋的屋檐兩端有兩對雕制精美、長寬約1米、厚約20釐米的木獅子,2008年被盜。整個胡家大院以正屋為軸心,兩旁分支建房,兩邊拱形門對稱,住房對稱,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的軸對稱設計。

胡家大院四座正屋(也是公屋),其中一座就是胡氏宗祠,用於迎接禮賓、擺酒席宴,胡家大院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家族大院,單獨設立祠堂,它集祠堂與家族大小紅白喜事用堂於一體,讓胡氏家族成員時刻都能感受先祖的威嚴與榮光。

胡家大院四座正屋高大氣派,四開木門隔斷,各有天井,卵石鋪砌,中間不設過道,人從兩旁屋檐下行道迂迴進入後庭,最後一棟供奉祖先神台和牌位,也是家族議事決策的場所,可見當時胡家的興旺發達。

夫江仔古村落羣山環繞

夫江仔村,在永州零陵區西南邊陲大慶坪鄉,與永州道縣、廣西全州接壤,為“一腳踏三縣區”之地。

夫江仔村風景秀麗宜人,羣山環繞,遍地是綠,樹木森然,靜靜的滋潤着這個村落。數百年來,美麗的夫江仔村用歲月紡織出了村裏的“三好”,一是景好,一年四季鳥語花香;二是水好,村後高山泉水清涼香甜;三是人好,全村勤勞善做,民風淳樸。

夫江仔村全部是楊姓人家。明朝萬曆年間,楊氏先祖楊一明及其子孫後代不斷生息繁衍,逐年建起古老的村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整個古村落依山而建。明清時期古建築羣佔地面積約30畝,現存有古建築房屋20多座,其中至今還有人居住的16座。所有院落與湘南其他地方古村院落不一樣,依山就勢,均為坐西朝東。

古村內最早的院落為8正屋8橫屋,清初時失火將8橫屋燒燬。清代道光年間,一名叫楊映茂的楊氏後人組織族人重建,將房屋全部建成外觀高矮一致的正屋。後來,村民建房時也都建成與正屋座向一致。在村口,重建時所立3塊石碑字跡仍然清晰可見。碑文記載了重修房屋、古道、石橋的過程及捐建人姓名、捐錢數量。

古村建築的雕刻如鬼斧神工,精美絕倫,八仙石雕、龍鳳木雕,所有梁、柱、窗、門、礅等皆是圖案,照牆上、屋檐上、門頭上各種龍、鳳、花、鳥、蟲、魚等吉祥圖案精雕細刻、栩栩如生。

村中的步行道全部由石板或鵝卵石鋪成,將所有的古村建築連接為一個整體,使古村因而寧靜而有韻致。一條砂石鋪成成的古道,自南而北,穿村而過,延綿數公里,蜿蜒曲折伸向遠方。

芬香古村落美不勝收

零陵區大慶坪鄉芬香古村落,與廣西全州縣東山瑤族自治鄉和白寶鄉毗鄰接壤,從零陵城區岀發約1小時30分鐘車程即可到達。2016年該村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笫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芬香村裏唐氏家族約佔總人口80%以上,明朝初洪武年間(1368年)從江西搬至這裏,至今近650多年曆史了,故名思意,芬香村的名覆有兩種説法,其一,隨着唐氏人口繁衍增多,從文裏村分香火而來建村;其二村內古樟樹、桂花樹眾多,一年四季飄香,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芬香村。

芬香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四面環山,是湘南典型的丘崗山地。村內房前屋後有形態各異、美不勝收,天然石山、石柱、石娃、石筍、石桌、石凳、石壁、石畫、石橋、石路、石棚、石走廊、石天坑、石溶洞等,猶如鬼斧神工, 讓人浮想聯翩。

芬香村古村落建築規模宏大,佔地面積約80餘畝,房屋80餘棟、大小巷道21條。總建築面積約11000平方米。每棟建築似乎都是一幅古壁畫,這裏的祖宗堂、朝南門、石水缸、石桌凳、聚賢堂、古石雕、古窗雕花、穿枋木雕、繪畫陽台和文化照牆等,面積之大、歷史淵遠,看後令人感嘆驚奇。

進入芬香古村落村口,有一天然石馬鞍,高約1.3米,長約2.2米,寬約0.7米,就像一神仙配備給該村村民的一匹神馬巍然屹立守護該村。過去古村落貫穿村內的一條古代通往廣東、廣西的青石板路保存完好、長達2.5公里。村內有百年以上各種古樹27棵,年紀最大的一棵古楓樹已有800年樹齡,見證了芬香村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

芬香村地處湖桂走廊,受源湖湘文化和嶺南文化的雙重影響,源於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織斗笠、編籮筐、紡紗線、打蓑衣、泥工匠、雕石藝等傳統手工藝歷代相傳,吃香於永州乃至兩廣。

芬香村裏俗歌、山歌和鄉村文化更是獨特。建房有奠基歌、上樑歌,採茶有釆茶歌,娶親有娶親歌,嫁女有嫁女歌,喝酒有對酒歌,談婚戀愛有男女情歌等等習俗,這給文化底藴深厚芬香人生活增添了五彩斑讕的色彩和濃厚一筆。更佐證了湘南悠久歷史文化之基深緼厚。

黃家灣古村落風釆依然

零陵區大慶坪鄉黃家灣村發現一處由唐氏家族建造頗具規模、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羣,共40多座,面積約8000平方米。

據該區文管所考古專家現場監定,這處古建築羣系明中期續建起來的,至今已有500年到200年不等的歷史。其中有31座古房至今還有人居住着,面積之大,人氣之旺,石砌藝術之高,實屬罕見。

現場目睹到40多座明清古建築,房屋面積大小、高矮大體一致,正屋都是座南朝北,橫屋是座東朝西排列,每一座古建築系江南四合院型,為石、磚、木結構,每處古建築前面砌有一堵照牆,照牆內牆上都寫“福、祿、壽、喜、貴、吉、祥”等字樣,還有雕龍畫鳳圖案,每個小院左右各有一間廂房,兩廂房中間有一個約20至25平方米的天井,天井都是用上等青條石硬砌成“回”字型,並砌有明溝暗下水通道,天井旁上方 都有一至兩個能載200公斤水左右的石水缸,所有古建築基石全都是長方形或正方形青條石料下腳或用石料砌至一到三米高不等,在四扇牆壁中,其中兩扇外牆都用三六九青火磚砌成,靠堂屋兩扇都是用木結構裝制而成,每個石柱墩都雕有龍、鳳、雞、羊、象、獅、鳥、魚等不同動物吉祥圖案,牆體外牆為典型的馬頭鳳尾牆,形態逼真,做工精緻,雅典大方,美輪美奐。

在40多座明清古建築羣中縱向留有五條小巷,每條小巷長約70至80米不等,巷寬約2米,每條小巷是用青石塊砌成,橫向看並砌有四條防雨人行通道,使得整個院落與院落之間走廊通道相連,下雨天人行串門和相互走訪有鞋不沾雨之感,走廊過道每條寬約1米至1.2米。

目前,該村這一古村落已全部列入文物保護,並將村古建築羣已打捆向區、市、省和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逐級申報、申請列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平鬥嶺古村落風貌獨特

日前,零陵區郵亭圩鎮桐子坪村(村合併前叫朱家村)朱家一組的平鬥嶺自然村發現一處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羣,面積達7000平方米。

“這古建築羣是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是朱家村一名叫朱九爺的人花5年多時間建造的,至今已有180多年曆史了,朱九爺是一名商人又是當時的一名地方政府官員。”馬鞍嶺村今年95歲的村民盤仁元介紹説。

桐子坪村今年78歲的朱又潔老人查閲朱氏家譜後記者説:“平鬥嶺古建築羣是我們朱氏第五代老前輩朱詠仁(又名朱九爺)建的,原共建了十二縱六橫,每座房屋的窗花上都有風格獨特的花、鳥、魚、蟲等圖案,原古院落內還有一塊長兩米、寬約80釐米,刻有’德輝永蔭’的大木金匾掛在正屋上方。古院落周圍均砌有2.5米高的圍牆,圍牆西北面有兩廂大門,大門兩側一對高約1.5米的石獅子,大門外有兩組拴馬石,大躍進年全被毀。圍牆北面是通往兩廣的官道,官道自西向東走向,全是用鵝卵石建築起來的,寬1米左右。”

平鬥嶺古建築羣座東朝西排列,多為磚木結構,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現60%的房屋保存完好,且9户有人居住。但由於年代已久,再加近幾年很多青年農民已移於城市定居,對此,文物專建言,希望有關部門儘快拿出保護方案,制定可行措施,加強保護,防止他人損壞,要不然這樣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古建築羣將永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毛坪裏古村落建造科學

日前,筆者驅車120餘公里,來到臨近廣西最邊遠的大慶坪鄉村毛坪裏村,在文物專家的指點和確認下,在毛坪裏自然村驚奇發現至今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村落,古院落共16棟,而且近70%的房屋均有人居住。

毛坪裏村地處零陵區西南部,這個古院落四面羣山環繞、風景秀麗宜人,古村落建在半山坡上總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16座古建築房屋中,其中11座至今炊煙裊裊、有人居住,整個古院落三縱兩橫排列,每棟房子四合院型,整個古村落共有3條長80米、寬1.6米的巷子,巷子與巷子之間均搭建有避雨過道,雨天串門無須打傘,整個古院落形”回”字型,可見做工之精細。

據該村老人楊望生説,這古院落都是老長輩唐亨春等人花費10餘年時間建造的,始建於清代光緒同治年間,至今已達140多年曆史了。目睹一棟棟別具一格的古建築,全是長方青石奠基,外觀錯落有致,內飾裝修各有千秋,楊望生説,他在這裏生活70多年了,這裏冬暖夏涼很舒服,夏天基本上不要電扇。

該村文化人唐國芳説,毛坪裏村大多數人都是姓唐,唐氏家屬是明代中期從江西搬過來的,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了,唐氏有17句唐氏家訓。“誠孝悌,睦宗族,慎祭祀,宜儉讀,尊師長,訓子弟,守忠厚,和鄰里,戒嫖賭,戒輕女,恤孤寡,唯勤儉,避祖諱,戒爭訟,戒亂酒,勉知足,追遠祖。”從古到今,這裏“道不拾遺、夜不閉户”,家風和社會氣很好。可查閲歷史檔案,該村村民100多年來無離婚的、無違法犯罪行為記錄。他説,這裏的人很好客,他的老長輩唐太銀,1934年8月和11月,為紅六軍團西征路過此地老百姓殺豬宰羊熱情接待,併為紅軍帶路、送糧。

毛坪裏古村落建精細,做工十分講究,排水、採光、防盜、避風,相得益彰。牆上雕龍畫鳳,大堂屋,大天井,大照牆,使每棟房屋與房屋之間既連接又隔離。50餘平方米的會客廳,“唯勤儉”的村民從不覺得奢華。每條石門檻配上厚木板大門,堅實防盜,大廳連天井,正房配廂房,每棟大同小異,各家大門一關,村院一統、寧靜又安全。(來源:零陵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