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武曉南:願“冰絲帶”成為代表人們對冬季美好生活嚮往的新標誌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休閒

1月22日,北京國家速滑館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武曉南坐在國家速滑館的看台上,指着身後平整如鏡的冰面説:“也巧,在2018年1月23日,國家速滑館打下了第一顆樁。經歷了整整三年,我們把一個圖紙上的‘冰絲帶’變成了一個現實中的速滑館。此時此刻在這塊冰前,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從2008年夏奧參與鳥巢、水立方,國家網球中心和曲棍球場、射箭場等5個奧運場館建設,到這次北京冬奧會又在我們當年建設曲棍球場、射箭場的原址上設計、建設‘冰絲帶’,能夠在一生中趕上兩次奧運,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這1000多個日夜,武曉南和他的小夥伴們甘苦自知。幾天之前,就在“冰絲帶”最關鍵也最具挑戰性的初次製冰工作接近完成之際,身體倍兒棒的武曉南發燒了。“長時間高度緊張,稍微一放鬆,身體不適應了。”武曉南笑着説,“結果全家都做了核酸檢測。”

看着眼前簇新的場館和潔白的冰面,武曉南開始憧憬2022年冬奧會時的場景。他和同事們的夢想,是打造一塊世界上“最快的冰”。熟悉速度滑冰項目的人知道,目前所有的世界紀錄都是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和美國鹽湖城的高原冰場上創造的,而武曉南他們希望能在“冰絲帶”見證新的奇蹟。

這是1月22日拍攝的國家速滑館內景

“冰絲帶外觀的‘絲帶飛舞’象徵着大道速滑(速度滑冰的俗稱)運動員在冰面上風馳電掣時冰刀留下的軌跡,我們一定要把‘冰絲帶’的這顆冰‘心’做好,我們希望它是最快的冰。”武曉南説,“在各方科技攻關的支持下,冬奧組委領導最後下決心使用了世界上最環保的也是最先進的二氧化碳製冰技術。這個技術會給我們提供一塊温度傳導最均勻的冰,它應該是一塊最平整、最光滑的冰,我相信這塊冰會為運動員提供很好的競賽環境。同時,在整個場館的空調除濕系統、LED燈光、體育照明系統以及音響等各環節的設計中,我們都竭盡所能為運動員創造好成績創造條件。”

除了為全世界優秀運動員提供舞台,“冰絲帶”更將長期為普通冰雪愛好者服務,而這是速滑館團隊在整個設計、建設過程中都牢牢記住的事。冬奧會之後,冰絲帶很快就將對公眾開放,其多功能冰面能開展所有冰上項目又可以分區使用,成為一個以冰雪運動為核心的體育休閒綜合體。

“奧運會結束之後,我們希望能夠讓廣大的羣眾和業餘滑冰運動員來體驗這塊世界名將在這裏創造佳績的冰。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我相信他們當中會湧現出更多的優秀運動員,推動冬奧精神的傳播。這也是‘冰絲帶’建設的一個初衷,我相信它未來能夠成為人民羣眾對冬季美好生活嚮往的一個新標誌。”

隨着冬奧會的臨近,武曉南又有了新的身份。他被任命為國家速滑館冬奧會運行團隊的主任,將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帶領同事們負責速度滑冰比賽的組織運行工作。

“今天我已經穿上了奧運的制服,這也意味着一份深深的責任。我們希望為運動員提供最好的競技舞台,那麼我們不能只有冰。整個場館的軟件建設,尤其是轉播、成績處理等技術元素都在進一步的完善之中。”

據武曉南介紹,北京冬奧組委也選調了精兵強將,原有的業主、設計方和施工參建各方都會投入到冬奧會的保障工作中去,形成合力。

“我們需要整個團隊的所有業務口去了解這個新建的場館,瞭解各項功能,將自己的賽事功能不斷完善。這個過程將貫穿2021年的籌備工作。在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基礎上,我們有信心做好2021年的場館測試活動。這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目標。”

讓武曉南自豪的是,“冰絲帶”的建設過程在充分體現“綠色”“開放”辦奧理念的基礎上,貫穿了“中國方案”。比如,在編織天幕時使用的國產鋼索帶動了國內鋼索產業的發展,引領建築潮流。再比如,有關二氧化碳製冰已經獲得兩項專利組合,更多的專利在申報中。“特別高興在奧運場館建設過程中能取得這些科技成果。”

在採訪過程中,武曉南透露了一個小秘密:在“冰絲帶”完成包括運動員上場口在內的全冰面製冰的情況下,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冰面之一。“這個接近12000平米的冰面賽後將可以容納約2000人同時上冰,體驗冰上運動的樂趣。”

現在的“冰絲帶”,當華燈初上,明月初升,玻璃幕牆流光溢彩;而在館內,銀色穹頂之下,冰面潔白透亮。“桂華流瓦,冰輪轉騰。”武曉南説,這正是他從最初就憧憬着的“冰絲帶”的樣子。

文/新華社記者 王鏡宇 沈楠 張驍

攝影/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