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守住一方綠水青山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休閒

湖光山色、藍天碧水、荷花正盛,龍珠湖宛如世外桃源。

水鳥在龍珠湖裏遊玩。

荷花盛開,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賞花、拍照。

吳宗強在湖邊清掃。

“我現在還經常夢見這裏的石山、清水,風光就和桂林山水一樣,很美。”説話時,李伯彷彿回到了讓他魂牽夢縈的山山水水。年近六旬的李伯是土生土長的“老玉林”,年少時經常和小夥伴們騎着自行車去陸川縣龍珠湖一帶遊玩。如今,李伯揹着相機、三腳架再次來到龍珠湖,看着眼前那片湖光山色、荷田美景,不由地感嘆:任時光荏苒,這方綠水青山依舊。

李伯不知道的是,為了保住這方山水,這背後既有政府壯士斷腕的果敢,也有幾代人的接棒守護。

曾被水泥廠、石灰窯包圍,天空、湖面“都是灰的”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李伯帶着記者再訪龍珠湖風景區。汽車行駛在筆直的水泥路上,兩邊是鬱鬱葱葱的綠樹、成片的良田,遠處是一座座秀麗的石山,一派田園風光。

走進龍珠湖景區,只見百畝荷田,花開正盛。微風掠過湖面,荷葉輕搖,荷花輕舞。藍天白雲下,碧葉綠水之間,耳邊蟬鳴鳥叫,眼前魚躍蛙跳。湖光倒映着山色,小橋碧水,山、水、荷花形成一體,宛如置身世外桃源。

看着眼前的綠水青山,龍珠湖景區服務中心負責人黃家進不由地憶起往昔,“10年前,龍珠湖被幾家水泥廠、石灰窯包圍,一到冬季,天空、湖面都是灰濛濛一片。”黃家進指着遠處湖邊上的兩棟舊樓説,“那些都是水泥廠留下的舊廠房,現在樹木長高了,擋住了兩條大煙囱。”

黃家進説,上世紀90年代,因為開山採石,附近的水庫又承包給個人,承包者投放飼料養魚,導致龍湖珠一帶的山、水一度被破壞。幸好政府重視,將周邊污染嚴重的水泥廠、石灰窯關停,景區也加強管理、宣傳,嚴禁採石等行為。

治山、治水雙管齊下,“幾十年來種花植樹”

黃家進的父親是上一代景區人,“那時候附近有的村炸山賣石,一年能賣得上百萬元。但不管誰來找我父親,他就是不給炸山、不給開採。”黃家進至今記得父親語氣堅定地説,“賣石頭是暫時的,保護好青山綠水才是長久的。”

“我們這幾十年就是保護好這裏沒被砍樹、沒被採石。”1980年,梁勇開始到景區工作,“以前不時有人上山砍柴,黃老所長一見就朝他扯着嗓子喊‘那邊有人砍樹,你快去。’老所長做過村支書,在村裏很有名望,漸漸地就再沒有人敢來砍樹、炸山,當時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一方面捨棄眼前利益,選擇綠水青山;另一方面,景區人創造條件改善龍珠湖的生態環境。“以前景區沒有涼亭、綠樹,遊客連個遮陰休息的地方都沒有。我們幾十年來都在種花植樹。”梁勇指着眼前的綠樹、竹林説,經費有限,他們就想方設法找免費的樹種、樹苗。1985年從周邊村子要回了一批大大小小的榕樹苗;1993年去大容山林場,要回一批青竹桂種子……每一代景區人、每一年都在增補綠樹,“柳樹、桂花、玉蘭花、木棉……如今景區種植的樹種超百種。”

“治山的同時,我們也在做水質治理。”黃家進説,為了淨化水質,他組織所有職工去江河採摘水草,種植到龍珠湖底,如今20多公頃的龍珠湖,水草覆蓋達13多公頃。不僅如此,他們還種植了近7公頃荷花,夏季時荷香飄溢。

如今,龍珠湖水清澈見底,能清晰地看到湖裏的魚兒遊動,水草搖曳。一些遊客忍不住到湖裏戲水,與荷花留影。

好生態引來上千白鷺,還成就了珊羅香米、珊羅米酒

72歲的吳宗強家住龍珠湖附近。近10年來,每天早晨,吳伯都會戴着草帽、提着一壺開水來到龍珠湖。吳伯繞着湖邊走,或清掃路面,或撿起水裏的垃圾,看到有人打鳥、亂扔垃圾、破壞環境,他就會上前制止。

“吳伯是景區的義務宣傳員,在他的影響下,很多老人也幫忙維護景區環境。”讓黃家進感動的是,看到景區職工種植水草,老人也去河邊移來水草種到湖底。2016年,景區組織全體職工種植荷花,他們沒讓吳伯下水種花,但執拗的老人依然頂着烈日,連續數日幫忙搬運。

清掃完沿湖步道,吳伯坐在樹陰底下歇息,出神地望着眼前這片翠綠的山林、湖岸和藍天碧水,“這片山水是我們留給後代最寶貴的財富。”説話時,吳伯的神情令人動容。

看到一隻只白鷺不時掠過碧綠的湖面,吳伯高興地説,龍珠湖的生態環境改善後,白鷺、水雞、水鴨、麻雀……吸引了各種鳥類。

“每年10月,有成百上千的白鷺到此棲息。”梁勇指着遠處的竹林説,成羣結隊的鳥兒居住在那裏,有幾次巡邏時,他發現四五隻受傷的白鷺,於是便將它們帶回家,用草給它們搭窩,每日給它們喂小魚,再幫它們受傷的腳噴上正骨水,細心照料三五天後,康復的白鷺再次自如地飛到湖邊捕食。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吸引了各種鳥類,還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水好,米就好,酒才香,珊羅香米、米酒、韭菜……成了珊羅鎮的‘經濟名片’。”梁勇説,特別是龍珠陳酒,已盛傳數百年,以珊羅的優質大米和龍珠湖龍泉水為原料,好山好水成就了這些產品的好品質。

原標題:守住一方綠水青山 關停水泥廠、石灰窯,嚴禁砍伐、採石,如今龍珠湖山清水秀,宛若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