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渝中:傳統風貌街區重塑母城記憶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休閒

改造後的十八梯。渝中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渝中崽兒張傑輝這兩天覺得很有面子,帶着喜歡旅遊和歷史文化的外地朋友在渝中半島遊玩,每到一處,掃描二維碼,景區景點的文物頓時“活”了,“前世今生”娓娓道來,朋友直誇貼心周到。

作為重慶母城,渝中區歷史悠久,文脈厚重,現存不可移動文物共149處(173個點),是全市的文物大區,也是首批全國文物工作先進區。近年來,渝中區不斷深化文化保護、利用、傳承與城市發展的內在統一,多措並舉推進傳統風貌街區建設,實現了舊城蝶變與歷史傳承、全域旅遊的和諧統一,也有了張傑輝這趟省心的“導遊”之旅。

保護

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

山城巷,重慶唯一一條以“山城”命名的百年老巷,浸染着老重慶風土人情。

日前,“匠築山城·山城巷微更新”活動啓動。山城巷主理人黃衡介紹,接下來3個多月時間裏,近20名“城市更新者”將基於山城巷原有歷史風貌和人文記憶,以修復、修補的方式,對風貌區內的建築、景觀及室內空間進行改造,用匠心傳承母城記憶,重塑老街人文氣息。

而不遠處的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則凝聚着老重慶人的“鄉愁”,這裏將以“老重慶”文化為脈絡,以“真山城”建築為基礎,以新生活業態為引擎,重現花街鳥語、黃葛掛月、較場攬勝等老重慶人耳熟能詳的“十八景”。

“人們常説老地方、老樣子是打開記憶之門的鑰匙。”渝中區自然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説,注重原址保護與原貌重現相結合,塑造人文精品,是渝中區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建成歷史文化名城展示區的根本遵循。

修舊如故推動東華觀藏經樓、巴縣衙門、聚興誠銀行等67處文物保護,提速建設十八梯、山城巷、李子壩等風貌區,保護提升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原址修復湖廣會館、東水門歷史文化街區,渝中區推動母城歷史風貌細膩還原,取得了明顯成效。

利用

有機改造與功能提升相結合

5月下旬,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暨重慶市第十一屆文化遺產宣傳月主會場活動舉行,重慶湖廣會館以整體打造湖廣會館歷史風貌區及周邊協調區,獲評2020年度重慶市文物利用優秀項目獎。

像湖廣會館這樣在“利用”上下功夫,保持街名地名不更改、院落建築不拆遷、街巷肌理不斷裂,實施“針灸式”微改造,豐富優化夜景燈飾,確保功能演替與基礎配套協調,實現歷史資源活化與街巷形態優化相統一,是渝中區打造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重要原則。

為高質量推進文物保護修繕利用工程,渝中區專門印發了《渝中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和實施方案》,並劃定了湖廣會館—打銅街、老鼓樓衙署—白象街、十八梯—魯祖廟等9個重點片區,提出了價值闡釋系統等保護傳承規劃實施建議。

例如正在推進中的馬鞍山傳統風貌區改造,對片區內32棟特色歷史風貌建築進行保護性修繕,還原“青磚黛瓦,綠樹紅牆”的歷史文化風貌,原汁原味保留街巷空間和建築特色。完工後,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將與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交相輝映,成為母城厚重、高雅、開放、共享的嶄新人文地標。

傳承

找故事與講故事相結合

熱鬧喧囂的朝天門碼頭、慷慨激昂的船工號子、不絕於耳的攤販叫賣聲……6月19日,川江號子原生態互動體驗劇《大江傳歌》在重慶市文化宮大劇院再次上演,許多老重慶人熟悉的場景一一重現,讓人回味無窮。

川江號子是重慶的文化符號,渝中區正全力支持曹光裕帶領的江號子傳習所老船工藝術團不斷創造、打磨劇情,並通過演出,將重慶人勇於拼搏、敢於擔當的精氣神傳遞出去。

近年來,渝中區始終將找故事與講故事相結合,建立了多維度母城文化傳承體系。

一方面依託突出的文化內涵,先後以老文藝院團、文創園區、精神財富為載體,創作《紅巖魂》《十八梯》《大江船歌》等劇目,開展“書畫重慶”工藝美術等活動,推進“渝中有故事”系列叢書編撰出版,支持高水平影視作品、短視頻及攝影作品的製作,進一步讓優秀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將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另一方面重視文化遺產基礎研究,深度挖掘歷史事件、著名人物故事、風土民俗,如“九開八閉古城門”“明清兩代移民”“一雙繡花鞋”“留真照相館”等歷史人文資源,進一步理清歷史文化脈絡,建立歷史文化資源數據庫,開展文化資源保護修繕規劃、博物館羣建設規劃等文化遺產規劃編制工作,每年持續通過拍攝照片、文字研究等方式充實檔案,豐富母城歷史文化內涵。

渝中區融媒體中心 黃清嫺 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