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在毀滅性災難後,有的物種能東山再起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休閒

六千六百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讓世界瞬間陷入黑暗之中,恐龍以及當時90?上的物種因其而死。現有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當時倖存下來的少數物種進化而來的。然而,並非當時所有的倖存者,後來都有蓬勃發展的機會。
這場災難讓有的種羣變得更加豐富,比如鳥類和胎盤類哺乳動物、蝴蝶和螞蟻、向日葵和草等等。而有的動物則沒有這麼幸運,比如鱷魚和海龜。還有一些動物,它們躲過了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災難,卻在之後的其他災難中慘遭滅絕,比如多瘤哺乳動物和鱷龍屬。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令人意外的是,在倖存者中分出了勝出者和失敗者的,並非取決於它們受到打擊的嚴重程度,而是相比於失敗者,勝出者擁有一些可使它們在災難後具有高適應性和競爭力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被簡單概括為幾點:可快速增長、流動性大、懂合作、很聰明。
在這場災難中,有的種羣徹底消失了,比如恐龍、翼龍、蛇頸龍和菊石類動物,它們永遠無法再恢復。而倖存者中的勝出者,往往是那些在滅絕事件中遭受了嚴重打擊的種羣。比如鱷魚、海龜和鯊魚就躲過了這次滅絕性事件的衝擊,但它們現在的種類並不是特別豐富。相反,現如今占主導地位的種羣其實在當時遭到了嚴重的摧毀,比如蛇和蜥蜴的滅絕超過80?哺乳動物遭受的打擊更大,它們的滅絕率高達90?還有三種倖存下來的鳥類的滅絕率可能達到了99.9?甚至更高)。
99.9?消亡是可怕的,但相比於如霸王龍之類的100?滅絕,我們仍可以稱這些倖存者為贏家,它們雖然在一開始時處於痛苦之中,但當塵埃真正落定之時,它們茁壯了起來。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是四件為它們帶來了優勢的特質。
新陳代謝
首先,勝出者具有很強的新陳代謝。代謝率指的是生物過程發生的速率,它與讓生物體的生長、移動、消化和繁殖的化學反應息息相關。
新陳代謝越快,需要的食物就更多。這起初對處於災難後的嚴冬的温血鳥類和哺乳動物來説是極大的負擔。但後來,能夠快速進食、生長和繁殖,讓鳥類和哺乳動物的數量迅速增加,從而使它們變得更具競爭力,更有開闢新的棲息地的能力。
快速生長的向日葵。| 圖片來源:Wikipedia
那些能快速生長的開花植物,特別是禾本科植物,則以犧牲那些緩慢生長的物種為代價,繁榮生長。我們能從這樣的現象中看到高代謝率能為物種帶來的優勢。在哺乳動物中,胎盤哺乳動物憑藉着更高的新陳代謝能力,贏過了有袋類動物。雀形目是鳥類中最多樣化的一個種羣,它們的新陳代謝率也比其他鳥類更高。
第二,流動性能促進適應性。飛行能力讓鳥類、蝙蝠、蝴蝶和螞蟻得以開闢更多新的棲息地,變得更加多樣。那些具有高流動性的哺乳動物也能迅速入侵新的棲息地,比如澳大利亞的兔子,新西蘭的鹿……而龜類動物顯然就無法擁有這樣的優勢。
飛行能力讓鳥類擁有了更強的開闢棲息地的能力。| 圖片來源:Wikipedia
開花植物也進化出了一些技能,比如結出果實、隨風散播種子、生刺、長出漂浮的外殼,從而讓風、水或動物能將它們的種子帶到別處。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因為一旦棲息地被其他競爭物種搶佔,就很難再取而代之,因此能夠先進入新棲息地具有巨大的競爭優勢。
第三,勝出者懂得合作。獅子和狼會成羣結隊地獵捕食物和保衞領地,大象和斑馬會集結成羣進行防禦,鳥類一夥夥地尋找食物和躲避捕食者。
螞蟻和築土堆的白蟻會聚集成龐大的家族羣體,從而戰勝了獨居的昆蟲。鳥類、哺乳動物和羣居昆蟲會與親屬協作,一同撫育和照顧後代,從而更好地保存了它們的基因。
此外,有的物種還會同其他物種合作。比如切葉螞蟻和白蟻會與真菌結成“聯盟”,培育真菌以獲取食物。開花植物將花蜜和果實供給動物為食,而動物反過來會幫助花朵授粉,傳播種子……這些合作都能使物種更有效地競爭。所以與短吻鱷、海龜這樣的獨居動物相比,螞蟻、大象和逆戟鯨這類合作型動物,往往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着更為重要的角色。
智慧
智力的飛躍或許是一個最顯著的優勢。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大腦是所有動物中最大的。胎盤類動物的腦容量最大的哺乳動物,它們勝過了有袋類動物和產卵的單孔目動物。而鳥類中最聰明的也是多樣化最大的雀形目和鸚鵡。
在昆蟲中,羣居昆蟲(螞蟻、蜜蜂、白蟻等)具有複雜的行為,這些行為是從它們與那些不那麼聰明的個體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這種現象被稱為羣體智能,而這些昆蟲正是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后的嚴冬之中,主宰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種羣,這並非是種巧合。
智力不僅僅使動物更具有競爭力,它還加速了適應。因為改變DNA的第一步就是改變想法。例如,哺乳動物在進化成鯨魚之前,首先要學會游泳和捕魚,然後自然選擇才會產生鰭和聲納。在馬進化之前,它們的雜食祖先變成了素食者,接着才有了自然選擇選擇了大大的牙齒和複雜的內臟來分解堅韌的植物。
動物的行為的靈活性越大,它所能學會的技巧就越多,因此它的適應能力也就越大。動物不會有意識地決定它們未來的進化,但它們確實會選擇吃什麼、如何覓食或在哪裏生活。鯨魚的祖先沒有夢想要變成海豚,但它們的確想要捕魚,並想要擁有新的捕魚場所。
能夠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在當下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再暢想未來或許能有如何不同的結果,正是這種學習、記憶、創造,增加了未來的進化可能性。
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大陸在新生代早期就像孤島一樣。接着,由哺乳動物和鳥類主導的極其相似的生態系統,分別在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和歐亞北美超級大陸獨立進化出現。這意味着這些種羣的主導地位並非偶然。
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趨勢並非獨一無二的,恐龍也有過類似的模式。白堊紀的恐龍比它們三疊紀的古老祖先有更高的生長速度,它們更靈活,有的跑得很快,還有一些能飛。
這些晚期恐龍的大腦比早期的恐龍要大。雷克斯霸王龍比它的祖先更快、更聰明,新陳代謝也更快。許多恐龍,比如角鼻龍、鴨嘴龍等還表現出了早期恐龍所不具有的羣居行為。
在小行星撞擊地球后的嚴冬,生存的規則發生過短暫的變化。温血的、快速移動的、懂得合作的、聰明的鳥類、哺乳動物和恐龍在海龜和短吻鱷面前表現並不優越。最後,恐龍消失了。再後來,這些趨勢又再次出現。
如果進化可以教給我們一些經驗教訓,那就是一定要快——動起來去尋找新的機會,去與他人合作,去嘗試新事!總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然後去適應。
這些策略幾乎無論放在何種情況下都是對的,尤其是當你正處於低谷,並試圖東山再起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