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風看正定
正定古城景色。新華社記者駱學峯攝
本報記者李鳳雙、閆起磊
穿行正定大街小巷,古城新風撲面而來:
看到古城古韻越來越濃——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古城記憶可見可觸;
感到為民新風持續奔湧——古新交融、產城相融、城鄉互融,百姓家園可商可居,自在正定可圈可點。
還文物以尊嚴
“咱們面向中軸線北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城四塔,最靠前的是廣惠寺華塔,獨特造型為海內孤例。它東邊分別是臨濟寺澄靈塔和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被奉為佛教臨濟宗祖庭,凌霄塔是我國僅存兩座半木結構塔之一。往西看,是開元寺須彌塔,唐朝雁塔風格,與其相對的鐘樓則是我國現存唯一唐代鐘樓……”
站在正定古城南城門城樓上,正定縣文物保管所所長房樹輝自豪地向記者一一介紹,得益於近年來古城風貌保護提升,這些文物古蹟才從雜亂的民居中顯露出來,“活”了起來,有了該有的“尊嚴”。
太行之東、滹沱河畔的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正定,自南北朝至清末近1500年間,曾是府、郡、州、縣所在地,遼金時期曾兩度建為國都,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
源遠流長的歷史,給正定留下了瑰麗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古蹟,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稱。現存隋唐以來古建築38處,九朝不斷代,被譽為“古建藝術寶庫”。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館藏文物7600餘件,文物數量與密集程度在全國縣一級實屬罕見。
20世紀80年代初,正定縣曾以超前眼光將文物古蹟作為發展資源,實施了“旅遊興縣”戰略。在財政十分薄弱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節省開支,爭取資金,用於文物保護。特別是對隆興寺進行搶救性修繕,恢復其歷史原貌,讓這座千年古剎重放異彩,成為正定最鮮亮的文化名片。
然而,隨着城市快速發展,古城輪廓遭受衝擊,古城空間日益變得擁擠。眾多文物古建一度被遮擋、割裂,空間被擠佔,甚至被湮沒,猶如“珍珠灑落垃圾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作為旅遊城市,接待基礎設施薄弱,旅遊業態單一,尚未突破“門票經濟”瓶頸,管理服務跟不上居民遊客日益增長的旺盛需求。
如何破解古城保護與開發難題,如何加快提升城市品質,如何更好滿足羣眾發展意願,成為擺在正定縣黨委政府面前一道現實而緊迫的考題。
“正定的靈魂在古城,古城的核心在歷史文化,歷史文化的載體在文物,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文脈。”石家莊市委常委、正定縣委書記王俊紅説,必須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將古城保護放在首位,實施“旅遊興縣”與古城保護相結合,努力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復活、有價值地存在。
以規劃增定力,以建設增價值,以管理增成色。2013年起,在省、市和國家文物部門支持下,正定加快古城保護提升步伐。按“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劃定歷史城區範圍,嚴控範圍內建築高度、體量、風格、色彩,確保與古城風貌和諧統一。高標準編制規劃,相繼實施城牆保護、陽和樓復建等24項古城風貌恢復、提升、修繕工程。
起初,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恢復古城風貌遇到爭議。有人擔心,正定古城恢復會出現一些地方曾經出現過的不良傾向,即拆古建新、拆真建假、破壞空間格局、過度商業開發、過多外遷本土居民,保護淪為簡單化、趨同化,等等。如對南城門,一開始有人反對重建或整體修復方案,擔心同質化建設,出現“古城不古”,造成古城個性衰減。
“我們不盲目復建,不拆舊建新,重保護、輕包裝,重整體、輕干預,本真保護。”房樹輝説,針對爭議,縣裏確定“以現狀整修和遺址保護展示為主,整體修復為輔”的工作總基調。
四個城門恢復方式就不一樣,對標誌性的南城門,遵循“原真性、完整性”原則,組成專業團隊歷時兩年進行遺址勘測、文獻查閲、數據採集、製圖,實現了信息真實傳遞,再根據詳實數據進行月城、甕城、東西馬道等整體系統恢復。其他城門因殘缺程度高,則採取了修建遺址公園方式,“措施雖異,但都是為了保護文物古蹟的本真模樣”。
沒有把古蹟都圍起來,沒有把文物全都“請”進博物館,在正定,人們看到的“人文”景象是:文物與人相近,人與古建相親。
開元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中最古老的寺院,距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2015年正定啓動開元寺考古發掘,首次發現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個歷史時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存。發掘出的歷史遺蹟,完整地保留了自唐至清的城池城牆、街道民居以及寺廟建築體系的演變信息。
如此“文化盛宴”沒有被遮掩起來“特供”考古人員,而是大大方方“端出來”與民共賞。政府專門在考古發掘現場設置了一面透明的超大玻璃幕牆,並加以亮化,大街上晝夜往來的人,都能直觀七朝疊加文化地層,身臨其境“一眼千年”,觸摸城市“根脈”。
古城南北中軸線上,“九樓之首”的陽和樓,始建於唐,曾是正定古城標誌性建築,歷代文人墨客把酒登臨勝處,還曾是“元曲”藝術重要發源地之一,被譽為“鎮府之巨觀”。可惜,1947年陽和樓主樓被拆,1966年城台被毀。
在古城風貌恢復中,正定縣對陽和樓在原址上1∶1復建。2018年5月建成開放後,縣裏的文化人歡呼雀躍,都説陽和樓歸來,“慰藉了歷史缺失,補償了迷離既往,勾起了那時鄉愁”。
城裏百姓更是喜聞樂見,紛紛呼朋喚友登樓臨風,熙熙攘攘接踵樓台門洞,透過腳下鋼化玻璃觀看累代疊壓的樓基磚構,“平步”歷史煙雲。茶餘飯後,於樓前廣場把麥放歌,伴樂起舞,吹拉彈唱。昔日“元曲”興盛地,已是百姓大舞台。
2019年底,24項古城保護工程全部高質量完工開放,“千年古郡、北方雄鎮”歷史風貌有效恢復。
如今,登臨南城門,極目遠眺:古街古樓、古寺古塔,古色古韻盡收眼底;商廈民居、綠地公園,古城中軸線、天際線、輪廓線一覽無餘。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人們或漫步閒談於城牆之上,或歌舞遊戲於陽和樓下,或端詳沉思於古寺古塔旁,或歡聚在旺泉古街市井煙火裏。古城古蹟已然深深嵌入百姓生活。
還城市以空間
遠觀古城之美,美在輪廓,美在天際。正定縣強力推進拆遷、拆違和限高,最大限度為古城騰出公共空間,還文物以完美輪廓,還天際以優美曲線。2017年以來,動遷24個片區、2900餘户居民、30個單位、13家企業,拆除與古城風貌嚴重不符建築7萬餘平方米。湮沒的文物古建由此得以“顯山露水”。
“這也難,那也難,拆遷工作第一難。”一位曾經參與拆遷的幹部説,各級黨員幹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不怕跑斷腿、磨破嘴,“換把鑰匙開鎖”,不厭其煩講政策、拉家常、算細賬。“有的拆遷户家跑了五六十趟,就為了讓他順心順意配合。最終,幹部真心付出贏得羣眾理解,也讓大家吃透了古城保護開發理念,都以配合支持為榮”。
沒有盯着“眼前之利”,正定將拓展城市空間的規劃做得長遠。僅2017年城區拆遷總量就近百萬平方米,但拆出的空間,沒有一處搞房地產,而是用於建設綠地公園和停車場。僅這一年,正定城區就新增綠化面積45萬平方米。黃金地段的南城門一帶動遷居民500多户,拆出的大量土地沒有一寸做商業開發,全部建了公共設施,最大程度服務市民遊客。
古城裏有條梅山路,這條路緊鄰隆興寺和“榮國府”,自20世紀90年代便逐步形成馬路市場,車輛無法進入,道路功能幾近消失,嚴重影響交通循環和景區形象,羣眾意見很大。因涉及商户多,矛盾多,問題長期遺留下來。此次,正定縣下決心啃了這塊“硬骨頭”,發動幹部攻堅克難,從現場調研到拆除結束僅用3天。佔道經營疏解到新建市場,交通舒暢了,空間舒朗了。
“崇古但不薄今,古城保護不意味着就要把人攆出去,我們要打造的是融合現代生活,有市井煙火氣的古城。”正定縣住建局城建科科長王迎會説,既能讓外來遊人感受一城繁華,也能讓本地百姓樂享小城幸福。
正定着力補齊民生短板,地下地上、裏子面子並重:“蜘蛛網”線纜入地400多公里,老舊管網全部改造,斷頭路、卡脖子路打通;改造200多個老舊小區,物業全覆蓋;改擴建公園遊園,城市綠化覆蓋超過40%;整治600多條小街巷,使之與古城風貌相得益彰……
一幕幕“親眼所見”,居民看到了政府改善城市品質的決心,增強了共建共享的信心。
文旅融合激活寶貴遺產活力。正定推動本地民間工藝、傳統藝術等非遺項目產業化,旅遊業態由觀光為主,向觀光、體驗、消費複合式構成轉變,帶動餐飲、住宿、商品銷售等綜合產業發展。創新推出“千年古韻歷史文化旅遊節”“榮國府四月賞花節”“隆興寺慶端午賞民俗”等一批旅遊新產品。
遊客留得下來,融得進去,本地百姓從中收穫滿滿。
地處旺泉古街的城中村東門裏,原來逼仄的小街巷改造成了開闊步行街,百姓家普通住房搖身一變為古色古香店面。“有開飯館的,有開商店的,還有開工藝坊的,光房租就是一大筆收入。”看着川流不息的遊人,居民周瑞景喜上眉梢:“老祖宗給正定留下的老建築、老物件,成了咱們的‘金飯碗’。”
“古城正定的名氣越來越大,遊客越來越多,我這200多平方米的店面,以前五六個服務員就夠了,現在,服務員已有20多人。”在古城開燒麥館的老闆王彥朝説。
還百姓以自在
大部分景點免票,所有停車場免費,直飲水隨時取用,景點之間還有往來穿梭的免費擺渡車,沒有停車難,也沒有如廁難……在正定,有高大的城牆,卻沒有約束人的“圍牆”,人們體會最多、感受最深的是“自在”。
“馬路牙子全抹平,停車時輕鬆入位,臨街機關單位門口立着內部廁所開放的指示牌,景區座椅中間特意裝了小茶几,行動不便的人還能找到共享輪椅。這樣的細節,讓我們感到為民服務的體貼與誠意,真不愧是自在正定!”一位來自北京的遊客豎起大拇指。
“自在正定”源自一場政府“拆除圍牆”的“自我革命”。
很長一個時期,交通擁堵和停車難一直是正定城市管理的頑瘴痼疾。除了城區居民3萬多台汽車保有量,每天還有近萬輛外來車,除少數幾個景點、商場有收費停車場,幾乎沒什麼停車空間。遊客來了停不下,居民上路走不動,“怨聲載道”。
“停車難不解決,發展旅遊,為民服務,就是一句空話。”面對棘手矛盾,2017年,正定縣做出一個大膽決定:縣委、縣政府帶頭,拆除機關大院圍牆,打開單位大門,向社會免費開放內部停車場、開水間和廁所。
當年5月,縣城兩條主幹道沿街20多家機關事業單位圍牆先行拆除,提供內部車位3000多個。敞開大門,單位內部廁所對外開放,開水間向路人提供飲用水。同時,政府利用拆遷拆違騰出的空間新建一批停車場,全城馬路台沿之上、沿街門店之前,統一施劃停車位,全城免費停車位達到4.48萬個。實施廁所革命,改造提升廁所600多個。停車難、如廁難得以有效解決。
“拆牆”行動並非毫無阻礙。剛開始,個別機關怵頭,害怕“拆牆”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少數單位犯難,擔心內部職工利益被擠佔。還有一些幹部嘀咕,打開大門讓路人隨意進出,有損機關“威嚴”。
“這些託詞似是而非,説到底,還是圍牆思維。”正定縣態度堅定,表示拆除機關院牆,是主動走向羣眾的過程,打開物理空間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必須打開心理空間、服務空間、共享空間。
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不僅讓棘手難題迎刃而解,也把新形象、新作風刻進百姓心坎,人們從中切身感受到“自在正定”的真意。“拆牆”之後,一些部門擔心的問題不僅沒有出現,機關秩序反而得到人們更加自覺的維護。
正定縣趁勢引導各機關單位,破除圍牆思維、特權思想和官僚主義,推動各黨政機關積極調整工作思路,努力提升為民服務水平。
讓羣眾少跑腿,全縣29個單位900多項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讓羣眾少費事,不動產交易、過户等實施“一門辦理、一章通用、一張表格、一次辦理、一天出證”……親民、愛民、便民的黨風政風愈加濃厚,幹羣關係更加融洽和諧。
“我們以無處不精細、無處不精美、無處不精心、無處不精彩的高標準,創建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和國家衞生縣城。”正定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局長王鵬説:“在城市管理中,盡最大努力,提供‘像空氣般存在’的細節服務,讓市民遊客於不知不覺中樂享自在。”
“自在正定”旅遊品牌由此迅速打響,為正定帶來新一輪旅遊熱潮。2020年接待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80億元。旅遊業已成為富民強縣支柱產業。
“如果説,旅遊收入是看得見的真金白銀,那麼,藉助火爆旅遊推介出去的為民服務品牌,則是吸引客商、匯聚發展要素的無形資產。”正定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明星説,眼下,這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正在古城、在新區、在鄉村,加快“變現”。
還古城以新風
20世紀80年代初,為讓羣眾生活好起來、富起來,正定縣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衝破思想束縛,在河北全省率先推行“大包乾”,大力發展商品生產;制定“人才九條”,招攬天下人才;跳出正定,外引內連,廣泛協作……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翻身”“起飛”。
“真刀真槍幹一場”的改革氣魄,“拆掉圍牆,八面來風”的開放心胸,“把百姓的事放在心裏”的為民情懷;用心保護文物古蹟,走“半城郊型”經濟發展路子,實施“旅遊興縣”……自那時就播下的思想理念“火種”,在正定城鄉大地,賡續傳承,生生不息。
出正定古城南城門,沿滹沱河畔河北大道東行幾公里,便是拔節生長的正定新區。高新區、臨空經濟區、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定片區,在這裏縱橫交錯重疊,組合形成希望的田野、投資的沃土、高質量發展的平台。
2019年8月,中國(河北)自貿區正定片區甫一掛牌,就把首創性、差異性制度創新當作發展之要,陸續推出政策資金落實“一門受理、一門兑現”等全國首創案例,成為新時代正定深化改革的主戰場,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河北一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以來接連迎來利好,不僅成功吸引外資注入,還順利開工活菌製劑二期工程。“容缺後補,拿地即開工。”公司老總直言,政府高效服務讓企業跑出了發展“加速度”,大大壓縮了項目建設時間,使企業在激烈競爭中搶得先機。
在正定新區行政審批服務中心,掛着40多面錦旗。每面旗背後,都有一個改革創新、為民服務的故事。“在我們這,不光業務要練兵,服務還要打擂台。”審批中心工作人員張鄭雅雖入職不久,但業務早已熟練於手,服務理念早已牢記於心。在她和同事眼中,滿牆的錦旗是激勵,更是期待,時刻提醒要做羣眾的“暖心襖”。
與古城相輝映,打造現代時尚城市“新名片”。未來,正定新區的目標是建成產城融合、特色鮮明、綠色低碳、品質一流的現代化新城區。
新風奔湧的不只是城市,還有鄉村。
出正定南城門,沿滹沱河畔河北大道西行幾公里,就到了美麗鄉村塔元莊。縱覽城市繁華之後,人們總喜歡來這裏體驗田園樂趣,探尋鄉村振興“密碼”。
“我們這有能玩的水上嘉年華,有能大飽口福的美食街,還有能體驗的智慧農場。村在景裏,景在村裏,村民有錢有車有樓房,人在花中游、車在林中走、家在河邊住。你們説,我們該叫村呢,還是叫景區?”一有空就親自給遊客當導遊的塔元莊村黨支部書記尹計平,幽默地和遊客互動。
塔元莊的日子有多美?且看一組數據:2020年村集體收入達2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萬元;村集體每月為60歲以上老人發放200元至600元福利費;村民冬季供暖、生活用水、有線電視收視費、衞生費、物業管理費、考入全國前150名大學的學生學費等均由集體負擔,村民福利支出每年800多萬元。
塔元莊人有多幸福?且看三張“全家福”。2013年起,每隔兩年,塔元莊全體村民都會一起照“全家福”。尹計平指着分別拍攝於2013年、2016年和2019年的三張“全家福”照片,讓遊客對比看變化。有的説照片上的人多了,有的説拍照背景更美了,有的説照片上笑臉更多了……尹計平頻頻點頭,卻又自豪地補充:“依我看,大家的精神越來越好,共同富裕的精氣神越來越足。”
就在20多年前,與石家莊市主城區隔河相望的塔元莊,還是個發展落後的“差村”。人多地少、土地貧瘠,2000多口人守着700畝耕地和河灘荒地過生活,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直到2000年,在外做建築生意的尹計平回村當選黨支部書記,塔元莊開始改變命運。
尹計平一上任就帶領“兩委”班子立下“廉政承諾書”,制定了“不吃、不拿、不貪”“自身清、家庭清、朋友清”的“三不三清”鐵紀律。實行村幹部年度“目標承諾”,張榜公佈,每季度接受全體黨員、村民代表評議驗收。
“為城市服務,掏城市腰包。”塔元莊村“兩委”班子團結全村黨員羣眾,上項目、興產業,整修道路,建倉庫廠房,實施舊村改造,逐步走上強村富民快車道,率先建成小康村。這兩年,又引進同福集團打造塔元莊同福鄉村振興示範園,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20多年過去,昔日的落後村已蜕變成遠近知名的文明村、美麗村、幸福村。回村時還正當壯年的尹計平也已年逾花甲。説起返鄉初心和人生得失,尹計平坦言:“我已不需要再為個人奮鬥,回村為集體盡力,為父老盡心,就是最有成就的事。”
如今,以塔元莊發展模式為示範,正定縣啓動了滹沱河沿岸、河北大道周邊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採取建強組織,村企聯合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努力繪就城市風采與田園風光交相輝映的多彩畫卷。
……
崇古而厚今,利城而富鄉,安居而樂業,斗轉星移,千年古郡,城泰民安,為民服務新風蔚然。這新風,喚醒古城走向復興,滋潤新區日新月異,催動鄉村加快振興。今天的正定人民,正在開創新的歷史。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