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個月,荔灣海北再現十里桃花勝境,阡陌縱橫的西浦花田裏朵朵粉紅綻放,這是海北花農一年一度的收穫之季。在老廣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北有石馬,南有海北”,荔灣海北的桃花在廣州桃花種植界一直佔據着半數份額。
近日,杜垣輝和鄉親們正為一則消息犯愁,廣州宣佈取消2021年傳統迎春花市,上千株長勢喜人的春桃不再是一棵棵“搖錢樹”,杜垣輝蹲在花田裏心中打鼓。對於花農來説,花市停辦的消息來得有些突然。
事實上,自去年起,在疫情影響下,花農們便開始感知市場温度的變化。不僅海北,在增城、白雲等種植基地,花農同樣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鮮花價格波動起伏,如今,銷售渠道也在縮減……能不能撐過今年?杜垣輝説,眼下的春節就是一道關鍵的“坎兒”。
渠道價格波動,花農收成減半
春去春又來,正是一年購花旺季。“老廣”張小姐特意從海珠來到荔灣海北買桃花,“這棵180元的一年齡桃樹,比去年便宜了80多塊,很值了。”杜垣輝一邊告訴張小姐,一邊蹲在地上將整棵桃樹砍下來。他接着説,今年,在產量和質量不變的情況下,桃樹價格普遍下跌了三分之一,預估花農的平均損失達幾十萬。
這是張小姐第一次來種植地買花,往年,社區裏的花店便可以滿足她購買年花的需求,今年,她是專程來的。“從電視上得知花農的困境後,我和老公就決定開車來這裏,這也是我第一次過年買桃花。”張小姐望着眼前一人高的桃樹,好花正嬌俏。她感受到了來種植地買花的好處:“選擇多了,這樣體量的植物還是要親自來看一看才能定下來。”臨走之時,杜垣輝將桃樹抬到了張小姐的車上。
整一個下午,四五個家庭都是看到媒體報道後專程來找杜垣輝的。“大家知道花市停辦了,加之又體諒我們,特意來海北捧場。”杜垣輝告訴記者,西浦村不少村民都是以種植桃花為業,這行也成為了村裏的經濟支柱。十餘年前,西浦村將集體用地劃分給部分村民,由於海北土質多為純黑土,且含沙量少,便沿襲着多年種植桃花的傳統。
桃花市場向來不愁銷路,即便花市停辦,西浦村民們對土地裏出品的花兒也信心十足。“海北桃花花期長、花型大、花色豔,只要品質好市場都認可。”杜垣輝透露,村民們擔心的就是價格問題,賣不出好價錢,明年是不是還能種這麼多?這仍有待春節期間的市場給出答案。
拓展銷售渠道,花市開進機場
荔灣海北不是唯一的痛點。花農們經常在粵港澳大灣區跑貨,大家知道同行的日子都差不多,上中下游各有各的難。市場的需求在一層層遞減,最麻煩的還是在源頭。在廣州,增城、白雲、從化等種植農場,最終的絕大部分交易依舊在芳村進行。這裏有全國最大的花卉集散地——嶺南花卉市場,還有花博園、波園路等一眾花卉集散點。
花農葉偉文在白雲區鍾落潭鎮竹料種植繡球與玫瑰,因不直接供應花市,春節對他的銷量影響不算大。然而,他的主要客户均在芳村,依然身處花卉市場普遍收緊的大環境。目前,葉偉文種植的15萬盆花已賣出12萬盆,留下3萬多盆留給即將到來的春節市場。
作為疫情下依舊堅挺的大型鮮花市場,嶺南花卉市場也面臨重重壓力。“從前,市場日均客流在45萬人左右,在實施防控措施後,每日最高接待量為1.2萬人,流量問題影響了招商。”廣州市花卉行業協會副會長陳宗翔介紹,在得知廣州迎春花市停辦後,市場也在想方設法幫助花農、花商們拓展渠道。
好花迎客亦嫣然。自今年1月15日以來,往來白雲國際機場的旅客或在T1、T2出發廳內邂逅一盆盆嬌豔的蘭花。來自嶺南花卉市場的蝴蝶蘭、馬蹄蓮等年銷花紛紛入駐,為候機廳增添了縷縷清幽的花香。結合白雲機場每年的“花街”,嶺南花卉市場積極擴展合作,以線下展示線上下單的方式在機場設置年銷花展銷平台,感興趣的人可以當場掃碼,即進入嶺南花卉市場線上銷售平台下單。
“機場是流量旺地,年花是花城特產,將市場的花卉帶入機場,一方面藉助交通優勢將廣州特產帶去四面八方,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線上銷售平台做地推,增加銷售渠道減輕花農、花商負擔。”廣州我愛花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張福昆介紹,這是嶺南花卉市場首次入駐機場,得益於2020年9月搭建完成的線上銷售平台。
線上市場月成交量增幅明顯
通過增設線下渠道有效補充了鮮花的銷路,然而就目前看來,對成交量幫助最大的仍以線上平台為主。前不久,廣東地區年桔滯銷,各地政府通過大力扶持直播帶貨,很快便清空了年桔的庫存,年桔價格也由8元漲到了20元。電子商務的效果立竿見影,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自2020年9月起,嶺南花卉市場開通“嶺南花市線上交易平台”,全面啓動互聯網銷售模式。
“平台開通後月交易額增速在30%—50%左右,自去年9月至今,生意越做越大,從開始的幾十萬元增至現在每月1000多萬元。去年12月,共有7000多名用户在線上下單。”張福昆説,以這樣的速度來看,今年線上交易平台的5億元目標交易額有望實現。
“需求可以通過便捷的服務創造出來。”張福昆堅信,只要服務跟得上,客户羣增加只是時間的問題,目前,其物流公司共服務2萬多家實體花店,主要分佈在粵港澳大灣區。集中配送的商業模式需要深耕流通環節,而這正是嶺南花卉市場的獨特優勢。
因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使然,“訂單農業”始終未能在市場成形,花農無法在播撒種子的那一刻就開始預售,進而從前端減輕投資壓力。考慮到昆明產區+廣州產區的交易額約為每年130億元,張福昆希望未來線上能做大規模,形成精準的產業數據庫,以此指導花農制定種植計劃,為他們預測市場的真實需求。
回到當下,疫情下的市場令花農們嚐到了霧裏看花的滋味,如今,不少花農已提前踏上了返鄉的列車。
南方日報記者 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