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洪之際懷英德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北塔

氣候越來越反常,這些日子要麼火熱,要麼水深。洪水之兇,以英德為最——2022年6月22日14時,其水位為35.97米,超警戒水位9.97米,超過歷史實測最高值! 稻田裏的秧苗被淹沒了,平地上的雜草被淹沒了,連房子和樹木都被淹沒了;只有英德地標文峯塔孤懸在滾滾波濤上。有當地朋友曾指着它跟我説:“北塔,我們英德有你的兄弟呢!”我説:“不是兄弟,那就是另一個我。”念及此,我立即恍然覺得我的腰部已經被水怪擒住。

看各種圖文報道,我一方面揪心,惦念着那邊的朋友,問候他們,祝他們平安;另一方面,在我的腦海裏,洪水的災難畫面時不時切換到我造訪英德時所見所聞、所感所受的桃源勝景。

英德隸屬粵北清遠市,清遠山水清麗、風光秀琦,生態清純而多姿,在疫情之前,連續多年,清遠每年都舉辦全國性的詩歌節,一度成為中國詩歌的高地和福地。受那邊朋友邀請,我曾兩度受邀前往英德採風寫作。

驚洪之際懷英德

廣東省英德市。 圖源:英德市人民政府網

恕我寡陋,去英德之前,我不知英德;我跟那邊陪同我們的詩友説,他們這個地名可能是全中國最有氣魄的,涵蓋歐洲兩大老牌帝國啊。英德的朋友卻神秘地説,英德和英國包括英國皇室還真有關係。我一聽嚇一跳,以為他要發表驚世的歷史地理大發現。他驕傲地説,英德最有名的產品是紅茶,簡稱英紅,與祁紅、滇紅、宜紅、川紅並稱中國五大紅茶。1969年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經濟參贊處曾發來電文,稱:“英國皇室喜愛英德紅茶,1963年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在盛大宴會上用英德紅茶招待貴賓,受到高度的稱讚和推崇。”

驚洪之際懷英德

英德紅茶。 圖源網絡

驚洪之際懷英德

英紅九號,既是紅茶名,也是茶樹品種名,在英紅中是綜合品質最高者。圖源網絡

為了讓我們親口品嚐英紅的美味,也為了讓我們見識一下這款美味的來歷,詩歌節主辦方安排我們到一個茶場參觀。那茶場位於一個叫做“積慶裏”的古村落,據説此村始建於宋朝。那是一片廣闊地帶,四周有不規則的丘陵和小山。平地上種有茶樹,有的山坡上也有。茶樹高及我的胸口。我們被分成幾個組,下到茶樹之間,學着採茶。風和日麗,茶綠滿眼,清香撲鼻。在讓我們飽了眼福、鼻福之後,我們被帶到茶廠車間,車間由不鏽鋼架子隔成一個個空間,每個空間裏放着處於不同製作工序的茶葉。在一個比較大的房間裏放着一口鍋,下面是灶,據説裏面燃着火——當然是文火。灶邊放着一蓬蓬新鮮的茶葉,那是專門派人早上天矇矇亮的時候到山上去採來的,不僅宿露未“晞”,而且似乎那微翹的芳唇上還留着月光的吻痕。

驚洪之際懷英德

英德茶園。殷萱 攝

我們體驗炒茶。旁邊有師傅手把手指導動作要領和技術要點,最主要是手形和手勢以及火候。師傅説炒茶有“六大手法”:1、翻:翻動茶葉,要慢,第一翻和第二翻之間留出短暫時間,悶一會兒;2、拋:拋散葉片,去除水汽;3、轉:讓葉片隨手掌轉動,以便受熱均勻;4、揉:和轉同時進行,輕揉使葉片柔軟,便於塑形;5、拍:與旋轉交替進行,先重後輕,讓葉片又直又糯;6、磨:按住葉片沿着鍋軟磨,使之塑形緊緻。我也上去捧了一大蓬,輕柔地放入大鍋,那鍋一點都不燙,只是有點温熱。手與茶與鍋輕觸,時即時離,三者時而合一,時而分離。我的手感舒服。如果茶葉有感,甚至鐵鍋有感,也會感覺舒服。香味從那翻滾的大鍋裏陣陣發出,襲入我的鼻子,直達舌根,使我禁不住生津。主人早已在旁邊備好開水,讓我們品味自己親手炒出來的最清鮮的香茗。我感覺那杯子太小,喝多少杯都不過癮;但又不好意思提出來換大杯,在這樣清雅的場合,我一個人牛飲,恐怕有失風度啊。慷慨的主人理解我們這份舌尖上的戀戀不捨,給每個人發一個食品袋,裝上自己炒的茶葉帶回家。此次洪魔不知道荼毒了多少茶樹!

驚洪之際懷英德

英德做茶。 殷萱 攝

享受口福之後,我們還體驗了鳥居的奇妙。那是在英德天門溝驛站,這是“九州驛站”中的第一個,位於一片原始森林中。森林也是山林,包圍着一座小山。嶺南植被之豐富,令人歎為觀止。尤其在嚴冬,北方早已萬木蕭條,而那裏是一派初秋景色,綠中帶着點黃。所謂驛站,由一個個“鳥巢”組成,沿着一面山坡,自下而上,在樹與樹之間,巧妙地搭建着一個個小木屋,遠遠望去,真像一個個架於樹枝上的鳥巢。它們有的兩三個毗鄰而居,有的煢煢獨立;有單人間,有雙人間。裏面陳設素淡,但也頗為清潔。連接所有這些鳥巢的,是一條用大塊木片鋪成的棧道,高低不平,曲裏拐彎。傍晚時分,下着不小的雨,我一手提着不小的箱子,一手撐着傘,一步步費力地往上走。但我不覺得怎麼吃力,更沒有苦累之感;因為我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於滿山的簌簌的雨聲和潺潺的溪流聲。山上的空氣清新至極,我大口呼吸着,並不是因為累得直喘,而是為了享受高濃度的負離子,清洗我的被都市紅塵折磨得夠嗆的雙肺。

晚飯後,每個巢裏外的燈籠紛紛亮起,黃的為主,間有紅光。我們三五組合,海闊天空地聊。當地朋友説及,跟許多山區一樣,英德也有洪澇之虞。大水來時,氣勢洶洶,吞沒農田,吞沒茶園,吞沒房舍。在以前,幾乎沒有避難設施,人們往往帶着簡單的生活必需品,攜老扶幼,拼命往山上跑。有時,洪魔一兩天就耍夠了威風,人們湊合着躲一兩天就可以下山去重建家園。有時,洪魔肆虐三五天甚至七八天都不離開,任你如何祈禱、詛咒都沒用。人們就得想辦法在山上搭建簡易的棚屋,小木屋原來其來有自呢。我感慨,當地上發生大災大難,人最大的願望就是立即肋生雙翅,離地三尺,脱離苦難,拯救生命;所以人類崇拜鳥,把鳥神化,當作圖騰。以至於道家得道昇天,也是以飛鳥的形式。

驚洪之際懷英德

英德鳥屋。殷萱 攝

在九州驛站我體會到人類對鳥的寄託,而在九龍小鎮則體會到人類對龍的寄望。那個景區範圍頗廣。我們的住宿區是在一片平地上,也是木屋,比鳥巢大多了。屋子周圍都是五顏六色的花草,甚至附近還有一座竹林,粗直的修篁直指雲天。繞過竹林,是開闊地帶,其地形跟積慶裏的茶場差不多,也是四面環山,山形多樣奇特,有的像青龍游獵,有的如白虎撲食。山嶺之間有峽谷,或寬或窄。我注意到:在兩個小山頭之間有人在拿着平衡杆走鋼絲,不知道是在練習,還是在表演。跟積慶裏不同的是:那邊的開闊地帶是茶林,而這裏是一個個很大的池塘,相互用堤壩連接,有的壩上還修了小橋。塘邊種植着各類開花與不開花的植物,我跟詩友楊北城先生利用晚飯前的時間,貼着水邊漫步。待我們走到中間,發現這片水域相當遼闊,那水印着山,更印着雲,水面靜如明鏡,裏面的山不動,連雲也停着。整個山水彷彿是它們自己畫的一幅幅水墨畫。其清、其靜、其秀、其幽,讓我恍然想起了桂林的山水。英德也確有“嶺南小桂林”之美稱。

驚洪之際懷英德

廣東省英德市。 圖源:英德市人民政府網

晚飯時,當地朋友聊起“九龍”的來歷。九龍鎮這片地域很容易成為水澤,因為不同方向的水都會從山的上面和後面噴灌而來,匯合在一處,相互激盪,水勢越來越大,水位越來越高,形成洪災。因此,民間有關於水患和治理水患的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發大水。玉皇大帝見狀憂心不已,派遣十條龍下凡治水。那十龍遇到山中白虎阻撓(把阻擋水的山比作攔路虎,這是典型的民間神化思維),於是龍虎大戰,十龍無暇治水,水勢因為戰事而變得更加不可收拾。玉帝震怒,下令將十龍囚禁於一洞。其中一青龍逃脱,為洗清自身與同伴的冤屈,便與白虎大戰數百回合,最終青龍與白虎同歸於盡,化作青龍山,鎮守於此;白虎則化作白虎山,企圖繼續攔阻水流。話説九龍因為被囚禁,無法興雲佈雨,以至於此間又鬧了旱災。觀音菩薩善念一動,便來教化九龍,告知他們可在雙月奇觀出現時重返天庭,面見玉帝。到了八月十五,雙月懸天,天門洞開,九龍越過通天孔,到達天宮,在玉帝面前喊冤悔過。玉帝知悉九龍冤屈,當庭宣佈其無罪,並讓其官復原職,重新委以治水重任。九龍再次來到凡間,勵精圖治,從此天下風調雨順,黎民喜樂平安。九龍功成身退,變成九座山,與青龍一起守護人間。

據説,九龍小鎮是英德地貌的一個縮影。北江是廣東省最重要的水系之一,流域涵蓋韶關、清遠大部以及廣州、佛山、肇慶及河源的部分縣市。因為其葉脈形的向心水系結構,各支流的洪水會一窩蜂匯入幹流,從而讓幹流水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劇上漲。英德市周邊是山川,水的來路多,而且充沛,都彙集於中間作為田疇的平野。水的出路卻又少又窄,境內主要河流的出口是南部丘陵地區比較狹窄的湞陽峽(俗稱盲仔峽)、大廟峽等峽谷。湞陽峽被稱為“小三峽”,也的確小。有一年,清遠詩歌節主辦方安排船遊湞陽峽,我在船頭細細打量湞陽峽,水流湍急,浪濤你推我擠,彷彿都要奪路而逃。兩岸林木蓊鬱,峭壁奇偉。我去過全國各地好幾處“小三峽”,湞陽峽是最狹小的之一。若真有特大水持續衝出英德,峽內水位必將迅速升高,從而洪水與洪水並肩,不利泄洪。這次英德水災恐怕還是跟湞陽峽泄洪不暢有關。這是造化造就的侷限,很難改變。

驚洪之際懷英德

湞陽峽。圖源網絡

在抗洪一線,英德是“英勇且德高”。英德的上游是韶關,韶關的上游是湖南。從五月份開始,湖南各地就暴雨連天,撐不住之後,便開閘泄洪。韶關承受了巨量上游來水的衝擊,6月21日,韶關也撐不住了,也開閘泄洪。洪魔便暴跳如雷,來到英德。然而,英德不能開閘,因為要保下游的清遠市和廣州市。剛剛脱貧的英德以瘦弱的肩膀獨自扛住如山的洪水,保全了下游發達地區。英德不愧為抗洪英雄!

萬幸的是:從6月22日15點開始,持續猛漲的北江水終於見頂,隨後水位開始緩緩下降!

我所祈願者,那十龍能復活,變身為各級各類治水職能部門,與廣大羣眾一起,羣策羣力,清淤掃地,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生產秩序;還英德以本有的美麗、安逸與灑脱。

我祈願那被洪水蹂躪的無數茶樹從泥濘中重新站起身來、抬起頭來,重新採光飲露,重新散發那令我魂牽夢繞的清香與美味。

尾聲:其實洪災來臨前夕,我已經從清遠詩友戚華海先生處要來英德茶場電話,準備郵購英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22 字。

轉載請註明: 驚洪之際懷英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