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鬧市書香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品味鬧市書香

  慕尼黑大學圖書館內景。

  打開櫃子、存好包,我提着圖書館給訪客準備的籃子,沿着樓梯上行,在圖書館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通常,我會選擇靠窗邊的位置坐下,閲讀累了,還可以欣賞窗外景色。

  環顧館內四周,有的同學神色匆匆,在尋找資料;有的同學則安安靜靜,在享受閲讀。圖書館外,一窗之隔,就是德國慕尼黑市中心一條較為繁華的大街,路上的行人低頭暢聊,甚是悠閒自在,這與靜悄悄的圖書館形成鮮明對比。

  我所就讀的慕尼黑大學有16座圖書館,分散在城市各個校區。前述提到的那座是我最常去的,它規模適中,陳設也中規中矩,沒有華麗的裝飾設計。

  這座圖書館主要存放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人文社科類的書籍。我經常在這裏翻閲日常學習用到的專業類書籍,如果有時間,也會看看紀實文學作品、經典小説等。

  我常去的這座圖書館門口就是地鐵站,交通方便,距離市中心也不遠。它所在的這棟樓旁邊還有很多超市和麪包店,較為熱鬧。不過圖書館裏平時人並不多,或許是因為這座圖書館比較小,在繁華的鬧市中並不起眼,我曾經數次路過這棟樓,都沒發現這裏面竟然有一座大學圖書館。這種鬧中取靜的氛圍、獨特的氣質,讓我在眾多圖書館中偏愛它。一窗之隔,一邊是圖書館,是獲取養分、充實自我的地方;一邊是鬧市,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

  我喜歡讀文學作品,閲讀時可以用第三視角去看別人的生活、悟別人的思想,在品味故事的過程中受到啓發。還記得讀法國作家司湯達的《紅與黑》時,我被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節深深吸引。這部小説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作者司湯達賦予了主人公鮮明的性格,描寫人物內心獨白的手法獨樹一幟,小説篇幅雖然很長但節奏明快。我為書中人物的悲劇命運扼腕嘆息,也感嘆作者的文學造詣高深,開創了“意識流小説”“心理小説”的先河。

  在閲讀之旅中,我發現人也會變得理性、勇敢。例如在面對紛繁複雜的信息時,閲讀的積累帶給我們豐富的知識和深度的思考,幫助我們分辨事實與真相,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當我讀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這本書時,不禁思考,我們身處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該如何界定,在公共輿論場合,個體該如何理性發聲。閲讀教會我在表達之前,要再三思考,如何去闡釋觀點、組織語言,才儘可能做到不偏不倚。

  這座圖書館已陪伴我兩年,它就像我的一方小天地,在這裏我度過了許多安靜的學習時光,這將成為我留學生活中特別的回憶。

  (作者系德國慕尼黑大學中國留學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7 字。

轉載請註明: 品味鬧市書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