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訪古|南禪寺:那一個恰到好處的角度
北方的秋天,天藍得果然不同。離山西忻州六十公里外的五台縣李家莊村,有一座建於唐代的南禪寺大殿,亞洲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
沒有名寺門前的停車場、香紙鋪又或售票窗口,南禪寺如同一處普通農家四合院,來車就隨意停在雜草叢生的鄉道邊。來客不多,門前只有一輛大巴。除了大殿之外,寺內的其他配殿均為明清時增補。胸前掛着醒目標識的人們下車、拍照、入殿、上車,南禪寺迎來的一度嘈雜很快歸於平靜。
自建成至今,南禪寺絕大多數時間裏都在這樣的平靜中度過。大殿內最上方的一根平梁上,保留着當時工匠架樑時的墨跡題記,“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修殿 法顯等謹志。”
大唐建中三年是公元782年,唐德宗在位期間,此時杜甫已經逝世十二年、白居易剛剛十歲,若以安史之亂為盛唐結束的標誌來算,正是中唐時期。782年是重建而非始建,可見南禪寺古已有之,而它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發現之後,因為比知名的佛光寺還早75年,而成為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古木結構建築。
雖然年代久遠,但南禪寺只是兩村村民合建的一間香火廟,連進縣誌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地處偏僻、乏人問津,它得以躲過公元843年的唐武宗“會昌滅佛”,跟它同時代的4600餘所大寺廟、跟它同樣規模的4萬餘所小寺廟早就灰飛煙滅;因為氣候乾燥少雨,因而又躲過蟲害和千年來當地10次五級以上的地震,歷代無休止的兵燹也與它無干;因為籍籍無名、香火不旺,它又因此保留了不少唐代初建時的原貌。
抗戰時期日軍雖然將南禪寺的磚塊搬去修碉堡,但因其老破小的外觀也懶得去費力氣破壞。《莊子·人間世》裏因為不中用而終其天年的“不材之木”,南禪寺差相彷彿。
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這一種由木塊縱橫穿插、層層重疊組成的構件,即為斗拱。
不同人眼裏有不同的南禪寺。古建發燒友尋找其“單檐歇山頂”又或“山面檐下鋪作”等建築學上的精巧,美術愛好者專愛殿內的17尊唐代彩塑,小孩子什麼都不管,只知道圍着大殿一圈又一圈地跑。
佔了整個南禪寺一半的大殿,位於1米高的平台上,其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平面約為方形。雖然名為大殿,但寬不過11.62米、縱深不過9.9米,與一間普通廳堂大小其實無異。因為面積不大,所以殿堂中間便無樑柱。殿中不設天花,屋頂樑架結構完全暴露,進入殿內抬頭即能清楚地看見屋頂的樑架結構,建築學上稱為“徹上明造”。
12根堅實的柱子支撐着巨大的殿頂,檐柱柱頭均直接承託斗栱,屋脊兩側裝飾有鴟吻。鴟在佛教中是“摩詰魚”的概念,將其裝飾在屋頂上,帶有防火的寓意。唐代木建築簡約、沉着、大方的整體風格,於南禪寺可窺一斑。
大殿內一半的面積為佛壇,佛壇上的17尊彩塑均為唐代原物。造像中釋迦牟尼佛居中,文殊和普賢菩薩在其左右,另有阿難、迦葉和菩薩天王等像。南禪寺塑像的造型風格,與敦煌中唐塑像相比基本一致。此外造像的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佛壇四周的門樑上有精雕的花紋、花邊及蓮花瓣,也是唐朝磚雕藝術的精品。所以南禪寺大殿雖然規模不大,但因其典型的唐風和保存完好,成為今日研究唐代建築最值得借鑑參考的建築之一。
大殿屋頂兩端上揚的角度也能吸引觀者。
殿頂的兩端,似翹又似平。既有鯤鵬離地欲起的沉雄,又有雀鳥展翅高飛的輕盈。恰到好處的上揚角度,一個飛揚的動勢裏似乎包含了萬物的盛衰、枯榮、起落和生滅。一個將起未起的時刻,也是陰陽互換的瞬間。
南禪寺的這一角度,既是春秋《道德經》中的“反者道之動”,也是東漢崔瑗《草書誓》裏的“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更如楚國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裏描述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世間萬物本來相通,書法與建築本來同出一源。中國文化多少千古悠悠的精妙、不捨晝夜的雕琢,凝聚成偏僻山野間無名小廟廟頂的一次上揚。
如今所見的廟頂,其實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重新修復外立面的成果,目的是為了摒除歷代以來的改變、復原舊時唐朝的風貌。具備新知的今人,將蒙在古人智慧上的灰塵除去,給後人留下一個宛如初見的南禪寺大殿。
這座存留至今的唐時木構,註定不會永存。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裏早就闡明:古人以木而不以石為構建,其實是順應天地新陳代謝的原理,興師動眾的建築也跟被服輿馬一樣根本不求長存。作為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唐武宗滅佛前留存下來的佛寺,南禪寺從長久以來的籍籍無名到如今“亞洲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一千餘年似乎倏忽即逝,山外的朝代亙延世事鉅變與它全無相關。至今它的周圍也沒有多少其他建築,風吹過麥田與樹林時揚起塵土。
未有南禪寺之前,李白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已有南禪寺之後,蘇軾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南禪寺這一始於唐朝的過客,在千年之後終於開始迎接眾多慕名而來的行人,而香火於它本是多餘。
延伸——
宋代建築:保國寺大殿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故又稱祥符殿。其多種建築方式與《營造法式》中的記載高度吻合,甚至為存世之孤例。
元代建築:北嶽廟德寧之殿
位於河北保定市曲陽縣的道教宮觀,建於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堪稱現存規格最高的元代建築。殿內有元代壁畫,明朝嘉靖年間規模達到頂峯。
明代建築:智化寺
位於北京建國門街道祿米倉東口路北,建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是如今北京城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寺廟。主要建築羣雖經歷代多次修葺,樑架、斗拱、彩畫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至今保存完好。
清代建築:青羊宮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一環路西二段,主建築羣始建於康熙六年(1667年),但歷史可上溯至周朝。青羊宮內有清代青羊塑像,被譽為“川西第一道觀”、“西南第一叢林”,所藏《道藏輯要》是目前最完整的存世版本。
啓凌/文